比亚迪“智能泊车兜底”刚喊出口没多久,第一单理赔就这么猝不及防砸在腾势Z9GT车主头上。
你以为主角会是比亚迪自家?
错,偏偏是腾势。
那天看热搜我还以为谁又买了新车晒内饰,结果一看,AI居然跟地锁杠上了——以前说好能识别,这回直接假装没看见,刮底声比车主的心跳还响亮。
车主估计都懵了,自动泊车不是应该“交给科技,自己躺赢”么?
现实就爱给你一记闷棍。
售后那边倒是比外卖骑手还快。
车刚刮完底,腾势的工作人员已经拎着工具箱到现场了,免费维修,一句废话没有。
比亚迪这波操作,微博上能点个赞,但你要说“技术成熟”,有点早。
说到底,买车买的不是自动泊车,是一屋子的工程师和一堆没日没夜的debug。
消费者心里,多少还是有点打怵——这次是地锁,下一回会不会是井盖、斜坡、落叶?
算法的脑回路有时候比人类还捉摸不透。
有人说这就是成长的烦恼,技术升级总得有人试错。
可谁愿意当那第一个“试错者”?
AI这玩意儿,宣传片里是天使,实际路面上能不能靠谱,只有亲身踩过坑才知道。
想起前阵子某足坛巨星,球场上风头无两,转身一脚乌龙,全场沸腾。
数据再漂亮,关键时刻掉链子,谁也保不齐。
比亚迪这波理赔,就像教练临场换人,短暂平息风波,舆论却不见得买账。
自动泊车,说白了就是算法和现实较劲。
传感器、摄像头、场景库,谁没听过?
可你真以为地锁的材质、光影变化、灰尘颗粒,这些小细节AI都能一一拿捏?
工程师们常年加班,论坛里天天吐槽,升级怕出新bug,数据采集跟打怪升级似的。
每次系统升级,大家都是一边期待一边心跳加速,生怕哪天又冒出个“地锁新物种”。
有意思的是,评论区的群众比车主还热闹。
有人调侃“自动泊车成自动刮底”,有人出主意“地锁要不也加个二维码”,还有“老司机”现身说法,自动泊车用得多,踩过的坑也不少。
网友的脑洞总是比工程师大,评论区简直比产品经理还懂用户体验。
让你忍不住想问一句:智能泊车,是不是该考虑让网友参与测试?
说到智能驾驶的行业现状,别以为只有比亚迪在兜底。
特斯拉、蔚来这些年也没少出过“自动驾驶乌龙”,有的贴钱,有的甩锅,有的用户直接告上法庭。
技术进步这事儿,谁都想当先锋,可一旦“先锋”变“小白鼠”,信任危机就来了。
理赔当然是好事,但真要反复理赔,品牌形象和用户信心能抗多久?
再聊聊行业背后的那些门道。
AI自动泊车这块,数据积累才是王道。
比亚迪敢喊兜底,无非是自信自家场景库够全,算法够硬。
但谁也没法保证,明天不会在另一个地下车库遇到新花样。
智能驾驶现在的路数,和体育比赛挺像。
你以为自己准备得天衣无缝,场上一个小动作,比分就翻盘。
车企、用户、工程师,谁不是在临场随机应变?
有意思的是,国内车企的“兜底”策略,放到国际上也是稀罕事。
欧美品牌大多还是“免责为主”,出事就查责任,比亚迪这回算是玩了把新的。
对比下NBA球星的临场调整,战术布置千变万化,关键时刻还得看球员临场反应。
AI再牛,最后还是要靠人兜底。
说到底,智能泊车、自动驾驶、AI算法,这几个词现在就是SEO关键词收割机。
谁敢说自己技术无敌,谁就等着被现实打脸。
比亚迪这波理赔,赢了口碑,也给行业提了个醒,技术向前,风险也在升级。
工程师们,加油吧,夜深人静时刻,别忘了给地锁也点个赞。
写到这,你要问我还敢不敢用自动泊车?
敢,但手得随时放方向盘上。
你呢?
遇到类似的“智能翻车”,是继续信AI,还是回归手动?
评论区见,咱们聊聊各自的智能用车糗事,说不定下一个冲上热搜的,就是你的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