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逸跌破六万,成为实用家庭第一选择还是日产无奈降价求生的策略?面对国产新能源冲击,这份“真香”还是“掩饰不住的无奈”?

那天同事又问我:你觉得现在这个价位,买什么最划得来?我啰嗦了一会儿,随手一按手机屏幕,发现轩逸的售价突然又跌了几百,几乎少于六万了。这个价格,实在让人有点震惊。

打开窗户那瞬间,闻到空气中混杂的油漆味和些许尘埃,感觉夏天的阳光已经把车库都晒得暖融融的。就在这瞬间,我脑海里浮现过去和一位修理工的对话:你们觉得,轩逸现在还值不值?当时他笑笑:也就那样,老一套,省油还能用几年。这话虽不中听,却说到点子上。

轩逸跌破六万,成为实用家庭第一选择还是日产无奈降价求生的策略?面对国产新能源冲击,这份“真香”还是“掩饰不住的无奈”?-有驾

我打算从销量说起,估算(这段不算特别准,但体感:去年我统计的几家4S店、一些二手车平台,轩逸的月成交还是在2.5万左右,样本有点少也有偏差)。销量原本能靠平价撑着,但现在完全被国产车压一头。比亚迪秦PLUS、长安逸达都很懂得价格战,配置还不差,能省油、还能绿牌,这几乎成了吸引力的标配。

你知道,国产新能源车的价格优势有点逆天。比如秦PLUS DM-i,起步价才8万多,油耗还低到5升/百公里(估算,体感:比轩逸省了大几百块油钱每个月),而它还能上绿牌,城市限行都很方便。相比之下,轩逸的客户主要还是看信赖口碑,可是这个口碑能坚持多久?我自己心里有个感觉,可能现在购车嵌入便宜、耐用、省心三个关键词,逐渐变成配置、智能化、科技感。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轩逸的空间,没人能比的过(这段先按下不表),尤其是后排座椅的面积,跟大沙发没差。家里老人喜欢坐,长途他们都说:车里像自家客厅,舒服。但相比国产车,别忘了他们的智能化升级,基本都在模仿什么全场景语音,用几乎糖果色的中控大屏,给年轻人新鲜感。我翻了下自己相册,看到一张旧照片:小时候那辆5速手动车,仪表盘几乎没变化,都是机械表盘,现在一开到现代,数字化程度高得让我嘴角抽筋。

轩逸跌破六万,成为实用家庭第一选择还是日产无奈降价求生的策略?面对国产新能源冲击,这份“真香”还是“掩饰不住的无奈”?-有驾

轩逸的动力还算门槛级别——1.6L自吸+CVT,动力一般,日常代步够用,油耗控制在5-6升/百公里(这段粗算:跑两万公里,油钱可能比年轻人想象的少3000到4000块)。它没有高速推背感,没有年轻人喜欢的疯狂反应。这点,国产新能源绝对领先——比如吉利银河L6的弹射起步,是真的推背感。

我觉得,日产的策略变得不大科学。他们在中国市场的以价换量明显,奇骏、轩逸都在打折,压低售价其实就像拼多多的砍价,看起来便宜,但其实也在舍命赌销量。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问我一个销售,他说:现在掉价就像扔骨头,等着上新骨头。那个骨头,我得承认,确实能扎住一些预算有限的人。

但你会不会觉得,买轩逸就像买一台老式电视,虽然大空间,功能单一,但用得省心。问题来了,智能化落后,让年轻用户逐渐失去兴趣。之前同事说:我用的国产车,都能点歌、导航、语音控制一气呵成,反应还快。而轩逸上那个屏幕,看得我都想关掉。也许,是我没细想过,但这个体验差距,未来会很明显。

关于品牌溢价,我一直在想:日产现在的价格下降,是不是变相削弱了品牌价值?毕竟,降价容易涨价难。你们觉得呢?品牌形象一旦崩塌,怎么在市场中争得更高的溢价?这是我心里一直困惑的点。

轩逸跌破六万,成为实用家庭第一选择还是日产无奈降价求生的策略?面对国产新能源冲击,这份“真香”还是“掩饰不住的无奈”?-有驾

我知道,有一类人会问:那我是不是该趁这个时候买?我的建议:如果你预算在6万多点,追求省心、宽敞,轩逸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这车的空间、耐用性都不错,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和孩子,长途开着舒服。

但如果你追求新鲜感、科技感——国产新能源车会更合你的胃口。动力、配置都能满足试图追求更好的年轻人,轩逸可能显得过时。我还琢磨,买二手轩逸,残值还能撑几年,算下来还是划算。

说到这个,我发现自己有点偏心——我没有多想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但有个猜测:如果日产不在智能化、混动化上快刀斩乱麻,迟早会被国产车拉开距离。可这猜测,纯粹是凭感觉——也许我错了?毕竟,技术路线谁都无法完全预料。

轩逸跌破六万,成为实用家庭第一选择还是日产无奈降价求生的策略?面对国产新能源冲击,这份“真香”还是“掩饰不住的无奈”?-有驾

临场小计算:一辆轩逸,假设百公里耗油6升(7元/升算),每公里油钱0.42元。一年跑2万公里,油费就要大约8400块。听着不多,但累积下来也不少。

那个偶遇的修理工,他嘴角带笑:车嘛,平头百姓用得省心最重要。我想,平庸也好,实用也罢,轩逸还是有它存在的理由。只是面对国产新能源飞快进步,它能站多久?这个问题,留给你自己猜。

说到这,我突然察觉,在我的车库角落,有一只钥匙扣是朋友送的古董车模型,金属光泽略带暗沉,但握在手里,有那种老兵的坚韧。这种岁月沉淀的价值,会不会也是品牌的最后底牌?怎么买都舍不得丢,但能不能一直坚韧如新?

轩逸跌破六万,成为实用家庭第一选择还是日产无奈降价求生的策略?面对国产新能源冲击,这份“真香”还是“掩饰不住的无奈”?-有驾

你相信,这样的小细节,能看出一个车企的底气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