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来聊聊一个最近特别火的事儿,就是小米造车。
很多人都挺纳闷的,一个以前我们印象里就是做手机、充电宝、电饭锅的公司,怎么一脚跨进汽车这个圈子,就能闹出这么大的动静?
小米的第一款车SU7,一上市订单就跟雪片似的飞过来,据说连好久不见的“黄牛”都出来倒卖订单了,这在汽车销售里可是个稀罕事。
后来又出了个SUV车型叫YU7,也是一发布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大家心里肯定都有个问号:小米到底是凭啥啊?
它造的车真就有那么神吗?
还是说,这背后有咱们没看明白的门道?
其实这事儿吧,车子本身好不好,技术过不过硬,这当然是基础,但可能不是全部的答案。
真正让小米汽车一炮而红,让那么多人心甘情愿掏钱的,是小米,或者说雷军,用了一种非常高明的方式,跟大家建立了一种情感上的连接。
他没有干巴巴地只讲技术参数,而是把整个过程包装成了一场普通人都能看懂,而且看了会觉得热血沸腾的“挑战赛”。
咱们把时间往回倒一点,看看小米是怎么一步步操作的。
最开始,在2023年底小米汽车第一次开技术发布会的时候,雷军一上来就定了个调子,这个调子可以说奠定了后来一切的基础。
他没说“我们是新来的,请大家多指教”,也没说“我们要做个性价比最高的车”,他直接把目标锁定在了汽车界的“天花板”——保时捷。
他说,汽车工业发展了一百多年,保时捷就是标杆,是所有人心目中的王者。
这话一说,先把对手捧得高高的,然后话锋一转,说我们小米造车,就是要向这个最高的标准看齐,要做出能和保时捷媲美的车。
当时在场的人和网上看直播的,估计心里都咯噔一下。
这口气也太大了。
一个刚入行的新手,上来就要挑战顶级高手,这听着就像个天方夜谭。
紧接着,雷军就开始展示各种技术数据,什么电机转速、零百加速时间,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小米SU7在很多核心性能上,已经超过了售价一百多万的保时捷Taycan。
这一下,舆论就炸了。
有人觉得小米在吹牛,是在“碰瓷营销”,也有人觉得这股子劲儿特别提气。
但不管你怎么想,你的注意力肯定是被他抓住了。
这就是第一步,成功地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小米VS保时捷”这个话题上。
光说不练肯定不行,大家都在等着看你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
到了2024年3月,SU7正式上市的时候,雷军又来了。
这次他换了个说法,显得“谦虚”了一些。
他说,我们对标了保时捷三年,发现人家确实很牛。
然后他列了个更详细的对比表,让小米SU7和保时捷Taycan从尺寸到性能再到智能化,一项一项地比。
比完之后,他总结说:“各有胜负”。
你仔细品品这话,一款三十万左右的车,跟一款一百五十万的车比下来“各有胜负”,这不就等于在说“我们赢麻了”吗?
这给消费者的心理暗示太强烈了:你花五分之一的钱,就能买到和顶级豪车差不多的体验,这性价比简直高到天上去了。
如果说到这里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比较,那接下来的操作,就彻底把这件事从一个营销噱头,变成了一场有板有眼的真实较量。
小米真的把车开上了赛道,而且专挑有代表性的地方。
先是在咱们国内的上海国际赛车场,这里可以说是保时捷在中国的“主场”,结果小米SU7的赛道版,真的跑出了比保时捷Taycan更快的圈速。
这一下,性质就变了。
你之前可以说人家是PPT造车,现在人家真刀真枪地在你家门口把你给赢了。
这下连保时捷官方都有点坐不住了,出来回应了一下,大意是说赛道不止一条,咱们后面再比。
这一回应,正中小米下怀。
你一回应,就等于承认了我是你的对手,无形中就把小米的段位给抬上去了。
小米立刻接话:“下一站,纽北见!”
最终,在全世界车迷心中的圣地,有“绿色地狱”之称的德国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小米SU7的赛道版原型车,再次刷新了纪录,拿下了“最速量产电动车”的称号。
到这里,整个“挑战保时捷”的戏码就推向了最高潮。
一个从一开始就立下豪言壮语的新品牌,一步一个脚印,从数据对比到赛道实战,最后在对手的老家德国,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这个过程,对很多关注这件事的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两款车在比快慢了。
说白了,这种策略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它精准地抓住了现在很多人的心理。
第一,是“以弱胜强”的爽感。
保时捷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是顶级、昂贵的代名词。
现在,一个我们熟悉的、亲民的品牌小米,敢于去挑战它,并且还取得了看得见的成绩,这本身就带有一种逆袭的快感,让人觉得很解气,很振奋。
第二,是实实在在的“价值感”。
当你看到一款车,外观上和保时捷有几分神似,性能数据上又能跟它掰手腕,但价格却只有人家的一个零头时,你会产生一种“我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
这种“平民保时捷”的定位,让很多人觉得花二十多万,不仅买了一辆车,还买到了一种身份上的满足感和一种聪明的消费选择。
而且,小米这次做得比其他一些喜欢拿豪车做对比的品牌要聪明得多。
其他品牌可能就是在发布会上提一嘴,大家听完笑笑就过去了。
但小米是把这件事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做的,从宣传预热到产品设计,再到真金白银地投入去赛道刷圈速,他把整个链条都做完整了,让你觉得他是认真的,不是在开玩笑。
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当你把一个看似吹牛的事情,认认真真地一步步去实现时,它就有了说服力。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整体进步的大背景。
现在,中国的汽车品牌越来越懂得如何跟消费者沟通了。
你看理想汽车,就抓住了“家”这个核心,把车打造成一个“移动的家,幸福的家”,围绕家庭用户的需求,把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东西都给你配齐了,所以它卖得特别好。
小鹏汽车主打智能科技,蔚来主打服务和换电,它们都在寻找自己独特的定位。
一个品牌,光有技术还不够,你得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我是谁”,“我能为你带来什么”。
小米这次,就用“挑战保时捷”这个动作,非常清晰地告诉了市场:我是一个追求极致性能、不畏惧权威、并且能给你带来超高价值感的品牌。
这种清晰的形象,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实在是太重要了。
所以,小米汽车的成功,既是产品力的体现,更是品牌沟通和用户心理把握的一次经典示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