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这事,隔三差五就有新故事。
刚还在感叹新能源车潮水一样汹涌,结果“油车一哥”轩逸最近闷声搞了个大动作。
说是大动作,其实要不是看汽车榜单和买车群里大家嘀咕,咱普通人还真不见得发现这台主角换脸又“瘦身”了。
8月15号,2026款轩逸低调上市,没开发布会,没高调造势——你说低调吧,连经销商展厅都还找不到新车影子,仿佛还没准备好要见人似的。
但要说这次改款,简直就是“神隐”中的杀招,招招冲着性价比党和预算玩家来的。
攒了多少家底,都藏着掖着?
新轩逸这波堪称史诗级“减配”,拉低门槛,让利到底。
全线5个配置,最便宜一款挂牌11万多,落地最低只要七万多,看起来亲民得很。
但门口这只小算盘早已按响。
省心版直接砍掉了LED大灯,卤素灯重出江湖;天窗失踪,影像系统“下岗”,触控大屏变传统小收音机,连座椅都由皮革降级成织物。
说豪华是谈不上的了,甚至连备胎都不配给,添了个补胎液“充数”,后备厢宽了,钱包也轻松了——这种极简风,你敢信这真是轩逸?
有网友吐槽,“差点让人怀疑是不是下一个手摇车窗的回归”,看着倒像是又回到了90年代淘汰赛第一轮的级别。
那问题来了,2026款轩逸这波操作,是创意,还是妥协?
档口里八年来的“老仪表”刘阳不惊讶。
在他眼里,这场内卷还远没过去,谁还不是边减配边比拼性价比。
要是回顾下当年,2018那会儿,山东轩逸卖得跟白菜一样,4S店一天三十台,客户自带存零钱,排队抢车。
现在哪敢想,轩逸一月卖的都难敌那时一周。
今年易车榜,轩逸勉强守住了燃油车的一哥位置,一年也卖出去34万台,只落后特斯拉Model Y和比亚迪海鸥。
不过,这风光来的也快,去得也干脆。
2025年上半年,轩逸只卖了13万多台,被秦PLUS踩进了排行榜第二。
大众朗逸更是超车。
轩逸这回可算坐不住了,变着法儿“裸奔”,都说这是最后的性价比保卫战。
直接对线比亚迪秦PLUS、大众朗逸,三家各有算盘,谁也不肯示弱。
其实也不奇怪,整体大环境就这样。
新能源要山呼海啸,油车基本上靠着点情怀和残留的拥趸,负隅顽抗。
日产品牌在国内已经明显感到压力了,财报都赔得有声有色。
日产中国2025年上半年卖了不到28万辆,轩逸撑起了半边天。
减配降价,算是不得不低头。
回头看看,轩逸这车怎么说呢,这么多年靠的两板斧,油省、皮实。
油耗确实不高,发动机也耐操,但动力配置早成槽点。
这1.6L发动机最大输出135马力,零百加速慢得让人犯困;冬天北方一开,冷启动还得“热身”七分钟,踩油门跟喊加油一样,车愣是不走。
时代换了,多年没升级的机械,形象就难撑太久。
新款省心版又一刀砍掉动力与配置,只剩“一杯清茶两杯水”,能不能打动那些老铁们啊?
但奇怪的地方就在这——轩逸卖得依然还成。
2.6万辆/月,跟比亚迪秦PLUS DM-i比,还能赢个5000辆。
比起前几年每月冲5万台的伟业,这数字缩水了一半,但2万多,对现在的油车来说压根不丢人。
网约车司机、45岁上这个年纪的家庭群体,还是追着轩逸买,怕啥出毛病,买个省心省钱就是王道。
身边人买车谁没听过那句老腔调:“一大家子就图出门路上别掉链子,油别老加,修理费别太贵。”
我身边甚至真有同事全款7万4落地买轩逸,4S送一堆东西,导航屏、倒车影像、LED大灯、仪表盘、雷达,配置是缺了点,但都能后装。
钱花到点子上才叫心安,不坑人。
按J.D. Power的中国车辆可靠性报告,轩逸年均故障率仅0.38次,低于同级平均数,着实硬核。
人家刘阳说得实诚,轩逸配置少,坏得也少,平庸到极致反倒耐用。
当然减配轩逸已经不是新鲜事,经典款干脆连收音机都撤了,盖个储物槽,还要用户自己折腾改装。
可经典款年销量20多万辆,狠不狠?
减配对这批用户影响并不大。
你要颜值、要动力、要大屏,轩逸确实不给力。
但你要是家里老人,代步务工,或开滴滴,便宜耐用才是硬通货。
年轻人再说,智能、科技、颜值,不在轩逸朋友圈里。
35岁到50岁,老大哥大姐才是主力军,经销商都心知肚明。
不过,也别光盯着销量,轩逸背后其实还有更大隐忧。
东风日产4S店这两年也明显“瘦身”。
2022年有近900家,现在还剩600多,其他附加门店都没办法补上空缺。
换句话说,渠道下沉、服务半径拉长,轩逸的触达力在变弱。
想要重回巅峰,光靠降价不够,产品力、渠道、体验这三板斧一缺不行。
讲真,轩逸也曾努力带点新花样。
油改电、推纯电版,2020年上了电动轩逸,价格直冲25万,上线后却连水花都没溅起来。
销售们都认了,自己也没卖出去几台。
销量一低,2021年网站上就见不到影子了。
技术和价格没把消费者心思琢磨透,全无声量。
这一波波行业升级里,轩逸顽强撑场,算得上是“油车阵营最后的倔强”。
大厂家看得也明白,燃油车再低迷,咬牙死撑一次,主线市场体量还得靠它们。
不过这次小修小补之后,轩逸很快要上下一代——海外版已经亮出了,听说有2.0L汽油、1.5T三缸,还有e-Power混动大电池撑场,今年底或明年初亮相。
国产版估计也要“换心”,争口气。
但单靠一台轩逸,日产在中国市场这摊子,真撑不下去。
市场份额滑坡,谁都挡不住。
其实2025年改款轩逸刚上,日产天籁PLUS也急吼吼冲进市场。
新一代尺寸拉长、大V-motion语言、2.0L和2.0T双动力,做出一副全新姿态,预计4季度拼个高下。
渠道上,东风日产连连发布新车,今年4月还搞了纯电N7,定价罕见地下探至12万左右。
主打合资纯电最大胆,这波刺激不只是对标广汽丰田铂智3X,还要拉下丰田一起挨刀。
上市不足两月,大定破2万,6月销量6千台。
高管们自嘲“阶段性胜利”,但也明白后面难题更多。
N7目前产能还爬坡中,初期只能攒5000台货,排队抢的架势又来了。
紧随其后,N6插冷门车型都安排上,1.5L插混,续航超过120公里,主攻都市上下班市场。
其实回头看,轩逸2006年进中国就是大空间、实用,满足家庭需求,这不复杂。
但十几年过去了,老江湖角色成分变了。
新能源大浪拍打过来,原本稳稳的阵地变了局面。
拼配置、拼价格、拼渠道,留给轩逸的试错和容错,比前些年少太多了。
这时候,几乎得每一步都走心,才能不被市场淘汰。
说到底,这波轩逸降价减配,是无奈,还是新的突破?
有人说情怀未散,更多人调侃“省心版快成手动牙膏”。
怕就怕再减下去,连“大沙发”和发动机都不剩。
但要是价到位,品质还扛得住,说不定继续“走量”不是梦。
等新一代升级后,是东山再起,还是老骥伏枥,就交给市场慢慢检验吧。
你怎么看轩逸这波极简改款,家用车未来更多靠价格了?
留言里聊聊,下一台车你还会考虑它吗?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