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主动召回,11.6万辆SU7,非官方强制要求

最近,车圈里有个消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那就是小米汽车宣布要召回超过十一万辆的小米SU7标准版。

这消息一出来,网上立刻就热闹起来了。

很多刚提车或者正准备下定的朋友们心里可能都犯嘀咕:这小米汽车不是刚上市没多久吗?

怎么这么快就要召回了?

小米主动召回,11.6万辆SU7,非官方强制要求-有驾

是不是车子出了什么大毛病,被国家监管部门抓了个现行,强制要求停下来整改啊?

毕竟,一提到“召回”,咱们普通老百姓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产品质量出了严重问题。

但是,这件事咱们还真不能这么简单地去看,如果把来龙去脉都捋清楚了,你可能会发现,这不仅不是一件坏事,反而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企业应有的责任感和担当。

咱们先来看看官方公布的具体情况。

小米汽车是在一个预设的未来时间点,也就是2025年的9月19日,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

计划召回的车辆,是从2024年2月6日到2025年8月30日这个时间段里生产的一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总数量达到了11.69万辆。

这个数字确实不小,也难怪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召回的原因说得也很具体,问题出在L2级别的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上。

按照官方的说法,是在某些“极端特殊场景”下,这个系统的识别、预警或者处理能力可能会跟不上,如果这时候驾驶员没有及时介入操作,那么发生碰撞的风险就会增加,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这里提到的“极端特殊场景”,咱们可以打个比方来理解。

比如,在一个下着瓢泼大雨的深夜,高速公路上光线非常差,前面突然出现一辆装载着不规则货物的工程车,车身上还沾满了泥水,车尾灯也模糊不清。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依靠摄像头和雷达来“看”路的辅助驾驶系统来说,就相当于一个高难度的“看图识物”考验。

系统可能会一下子“蒙圈”,搞不清楚前面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从而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

小米就是坦诚地指出了,在类似这样的少数情况下,它的系统可能存在处理不周的风险。

小米主动召回,11.6万辆SU7,非官方强制要求-有驾

那么,发现问题了,怎么解决呢?

小米给出的方案非常符合现在智能汽车的时代特点,那就是通过OTA,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空中下载技术”或者叫“远程升级”来解决。

说白了,就跟咱们的智能手机系统升级一样。

车主们不需要特地请假开车去4S店,也不用排队等候,可能车子就停在小区的地库里,车主在手机App上收到推送,点一下“确认升级”,车辆就会自动联网下载最新的软件补丁。

整个过程可能就是一顿饭或者睡一觉的工夫,这个潜在的安全隐患就被悄无声息地修复了。

这种方式既方便了车主,也体现了现代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

接下来,就是整个事件最核心,也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这次召回,到底是小米自己良心发现、主动提出的,还是被监管部门查出了问题,没办法了才被迫承认的?

这两者之间的性质差别可就太大了。

前者是值得点赞的负责任行为,后者则说明企业在安全问题上存在侥幸心理。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看一个关键的细节,那就是这次召回的执行编码。

官方文件里提到了两个编码,分别是S2025M0149I和S2025M0150I。

这一长串字母和数字,外行人看着可能头大,但它其实是每一次汽车召回事件的“身份证”,里面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咱们可以像解码一样把它拆开看:第一个字母“S”,代表的是英文“Safety”,意思是这次召回涉及的是安全缺陷,问题比较严肃,必须认真对待。

中间的“2025”代表公告发布的年份,“M”代表这是机动车召回。

小米主动召回,11.6万辆SU7,非官方强制要求-有驾

后面的数字“0149”和“0150”是当年的召回顺序号。

最关键的是最后一个字母“I”。

在国家的召回管理规定里,“I”代表的是“受调查影响的召回”。

看到“受调查影响”这几个字,很多人可能心里又会“咯噔”一下,觉得这不就证实了是被查出来才召回的吗?

其实不然,这恰恰是理解整个事情的关键。

根据小米方面此前的信息以及行业惯例,这次召回确实是小米在进行内部测试和数据分析时,主动发现了这个潜在风险,然后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进行了报告。

那么,为什么备案编码里会出现代表“调查”的“I”呢?

这正说明了我们国家在汽车召回这件事上的流程是非常严谨和规范的。

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在发现自身产品的安全隐患后,不能自己发个声明就算完事了。

它必须履行法定义务,向国家主管部门报告。

主管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并不会只听企业的一面之词,而是会启动一套法定的调查和评估程序。

他们要核实企业报告的缺陷是不是真的存在、严重程度如何、波及的车辆范围是否准确、企业提出的解决方案(比如这次的OTA升级)是否有效可靠。

只有经过了这一系列官方的、严谨的调查确认之后,这个召回计划才能被正式备案和公告。

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个“I”编码,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小米主动报告了问题,国家监管部门依法介入调查并确认了情况,最终批准并监督其实施召回。

小米主动召回,11.6万辆SU7,非官方强制要求-有驾

因此,“主动发起”是企业的行为和态度,“受调查影响”是官方的监管程序和最终定性。

这两者不但不矛盾,反而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透明、规范的召回流程。

这说明小米是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负责任地去解决问题。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小米这次召回,就应该有一个更客观的评价。

在今天,汽车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辅助驾驶功能,背后是数以亿行计的复杂代码。

说实话,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敢保证自己的软件是百分之百完美无瑕、能应对世界上所有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的。

在这种情况下,衡量一个企业好坏的标准,就不再是它会不会出问题,而是它在发现问题之后的态度和行动。

相比之下,我们确实看到过一些反面的例子。

有的品牌在辅助驾驶功能引发事故后,第一时间的反应是撇清关系,强调是用户没有正确使用;还有一些合作造车的企业,出了问题后,各方开始互相推诿,让消费者不知道该找谁。

这种掩饰和推脱,短期内或许能保住一些颜面,但长期来看,损害的是消费者最宝贵的信任。

信任一旦失去,再想建立起来就难了。

而小米这次的做法,几乎是以一种非常坦诚的方式,把一个可能只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出现的潜在风险,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并且迅速给出了一个对用户来说几乎没有成本的解决方案。

这种做法,至少传递了两个重要的信息:第一,小米对技术抱有敬畏之心,它承认在通往更高阶智能驾驶的路上,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完善的地方。

第二,它把用户的生命安全放在了商业利益和品牌声誉之上。

这种坦诚和担当,远比任何天花乱坠的广告宣传都更能赢得人心。

这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选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中国制造业的进步。

我们真正需要的中国品牌,不应该只是擅长营销、会讲情怀故事的企业,更应该是像这样脚踏实地,敢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实干家。

一个在高速奔跑的赛道上,敢于主动踩一脚刹车,停下来检查一下鞋带是否系紧的企业,它的长途旅行,才更让人放心,也更值得我们期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