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清仓比亚迪,揭开中国车市“养蛊”内幕

巴菲特跑了。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揭开中国车市“养蛊”内幕-有驾

是的,你没看错,那个被尊为神的老头,那个声称要永远持有价值的价值投资者,把比亚迪的股票,清仓了。

不装了,摊牌了。

这事儿当然不是一天发生的,李云飞老师出来说,这是持续三年的减持,很正常。正常,太正常了。就像一艘船,船长发现前面是冰山,他不会立刻大喊“我们都要完蛋了”,而是先悄悄地登上救生艇,然后微笑着对大家说,我就是下去游个泳,你们继续奏乐,继续舞。

巴菲特就是那个第一个跳上救生艇的船长。他不是不看好中国新能源车,他是看透了。他以一个近乎上帝的视角,看到了接下来要发生的,不是商业竞争,而是一场大型的、荒诞的、所有人都不体面的、修仙式的渡劫。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揭开中国车市“养蛊”内幕-有驾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所以他润了,带着赚到的38倍的利润,润得悄无声息,又人尽皆知。

这背后是什么?是中国新能源车市,那个曾经大家躺着都能赢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怎么个结束法?看一个数据,新能源车渗透率,连续半年超过50%了。

50%是什么概念?

在修仙小说里,这叫瓶颈期。之前是练气期,遍地都是灵气,你随便吸两口都能升级。现在是筑基期,灵气没了,想升级,你得去抢别人的丹药,甚至直接把别人当丹药给炼了。

这已经不是存量竞争了,这是黑暗森林。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以前,你造个车,电池大一点,屏幕酷一点,价格合适,总有人买单。因为大家都没车,或者都在开油车,你随便整个新东西,都是降维打击。

现在呢?现在你对面坐着的,都是和你一样红着眼睛的赌徒。蛋糕就这么大,你想多吃一口,就得把别人的脑袋按在蛋糕里。最好的手段不是把蛋糕做得更好吃,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

如果说之前小米入场是把桌上的蛋糕端走了。那乐道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走的时候还顺便把桌布揣兜里了。

这就是掀桌子式竞争法则。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光怪陆离的行为艺术。

车企们开始疯狂地卷技术。什么无图城市NOA,什么AI大模型上车,名词一个比一个高大上,仿佛明天就能实现任意门,从北京二环直接开到你家马桶上。

但讲真,我作为一个开了几年电车的中年人,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自动驾驶的终极考验,不在特斯拉的实验室里,而在中国任何一个县城的菜市场门口。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揭开中国车市“养蛊”内幕-有驾

你的AI算力再强,能算得过一个不打转向灯、鬼魅走位、随时可能躺下的老头乐吗?你永远不知道一个大爷为了抢个鸡蛋能爆发出多强的能量。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车瞬间就成了全责方。所以说,这些“不务正业”的高科技,很多时候就是为了让你在发布会上感觉“666”,真用起来,还得自己握紧方向盘。

这就是典型的反技术崇拜。技术不是参数,技术是面对无穷无尽的草台班子和幺蛾子时,还能活下来。

技术卷不动了,就开始卷品牌,卷用户。

这就更有意思了,进入了玄学领域。

为什么有人会买特斯拉?真的是因为它性价比高吗?真的是因为它内饰豪华吗?都不是。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我买的不是车,是通往火星的门票”的自我催眠。你跟他聊什么“单踏板反人类”,他会觉得你在亵渎神明。

就像奔驰,最值钱的是什么?是那个三叉星徽。是品牌本身。你把这个标扣下来,安在一台五菱宏光上,它都能卖出更高的价钱。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这已经不是消费逻辑,这是宗教逻辑。用户的核心需求不是好产品,而是维护自己信仰的正确性。

但问题是,对于大多数新品牌来说,你没有时间去培养这种玄学结界。怎么办?

只能降价。加大加大加大。

三万五万地降,用最原始的暴力,击穿所有虚头巴脑的品牌溢价。这还搞个屁啊!任何品牌忠诚度,在三万块钱的优惠面前,都显得那么脆弱。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揭开中国车市“养蛊”内幕-有驾

所以你看,巴菲特为什么要跑?

因为他一个玩价值投资的,看不懂这种“道诡异仙”式的玩法。

整个市场都“颠了”,车企老板们一个个都跟“李斌老师的精神状态”一样,非常值得关心。一会儿说我们不降价,一会儿背刺老车主比谁都狠。前一秒还在讲情怀和梦想,后一秒就算计着怎么用更便宜的电池和更少的喇叭。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车圈比作修仙,可能有点对不起那些认认真真吐纳练气的老神仙们。这哪是修仙,这分明是养蛊。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揭开中国车市“养蛊”内幕-有驾

车企们在同一个罐子里疯狂撕咬,都觉得自己能成为最后的蛊王,然后出去一统江湖。但他们没想过,可能最后罐子直接被路过的人一脚踢飞了。

现在车企们所谓的出路,比如出海,比如搞商业模式创新,比如蔚来的BaaS,本质上都是在找新的罐子,或者试图给自己披上一层金钟罩铁布衫。

但这改变不了核心的逻辑:当一个市场从比谁跑得快,变成比谁更能挨打的时候,对于资本来说,它的“故事”就已经讲完了。

巴菲特听完了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觉得很精彩,打赏了。现在故事进入了下半场,主角们开始互殴,血肉横飞,他觉得有点恶心,于是提前离场了。

这和中国新能源车的未来没有必然关系,但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这个信号就是,接下来,活下来的车企,每一个都将是踩着无数同行的尸骨爬出来的。他们会更强,更狡猾,也更不讲道理。

而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这或许是个好事。毕竟,神仙打架,凡人吃瓜。他们打得越狠,我们买到的车,可能就越像压缩毛巾泡水之后的样子——料越来越足。

至于最后谁能赢?也许根本没有赢家。最终的赢家,可能是那个从不遵守规则,骑着老头乐的大爷。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