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把横滨那个气派得有点儿“帝国风范”的总部大楼甩卖了,听着挺震撼的吧?
45亿人民币的成交价,看似一笔不小的收入,实际上却像是在说:“兄弟们,我撑不住了。”
更逗的是,这栋曾经代表日产辉煌的大厦,被买走的人竟然是中国敏实集团和美国私募KKR联手组成的财团——想象一下,日本老牌巨头卖楼给咱们,还得继续租回去办公,这剧情能不能再尴尬一点?
先别急着嘲笑这场资本游戏。
要知道,2024年初到现在,日产净亏损超过2200亿日元(也就是120多亿人民币),销量从2019年的138万辆跌到了不到70万辆。
这腰斩幅度,比减肥失败还惨烈。
不光是数字那么简单,那背后是一家昔日全球车坛劲旅,在新能源浪潮中被拍在沙滩上挣扎求生。
其实,日本三剑客里的丰田、本田都不好过,他们那边虽然喊着冲击纯电市场,却动辄砍半目标;而日产直接就成了“睡过头”的典型。
年轻消费者对电动车爱得深沉,本土品牌价格亲民、科技感强,一下子抢去了大量市场份额。
日本厂商当时抱着传统发动机技术牛逼哄哄地自嗨,以为电动车只是昙花一现,可现实狠狠扇了一巴掌:政策扶持、大量补贴、充电桩铺设,全方位助推国产新能源汽车崛起。
你看这事儿,不仅是产品好坏的问题,更像是一场文化和战略上的较量。
当年那些外国巨头觉得“中国制造”就是低端代工,只配拿订单,不该投入研发,也没认真理解中国用户到底想啥。
一言以蔽之,就是穿别人家的鞋跑马拉松——输了还能怪谁?
再瞧瞧内部情况,裁员抗议不断,公司停产关厂频繁发生,这不是危机,是灾难现场。
而CEO伊万埃斯皮诺萨刚上任,就面对个烂摊子,他唯一能做的大招就是变卖资产套现,好给企业续命。
这种“断臂求生”,听起来凄凉又无奈,但绝非偶然,而是多年错失良机积累下来的苦果。
顺带提一句,同样活在夹缝中的还有丰田和本田。
他们也忙不过来,比如丰田去年打算搞20万台纯电销售计划,到最后只完成了一半出头。
这说明什么?
日本车企集体被新赛道甩开几条街,而且追赶越努力越显吃力。
毕竟,要跟早已占据优势阵地的新兴势力正面拼杀,没有提前布局就等于裸奔。
当然,总有人乐观地说日韩品牌底蕴厚,新车型品质杠杠滴。
不过,说句不中听的话,再高质量也挡不住速度慢这个硬伤。
在竞争如火如荼、政策风向瞬息万变的时候,你慢半拍,那就意味着丢掉客户信任和市场份额。
一旦领先优势丢失,后面每一步都是艰难跋涉。
让我忍俊不禁的是,这次卖楼居然还是由中美两大力量合伙买单——简直比电视剧还狗血!
一个老牌日本汽车巨头,把自己的门面交给华尔街资金加上中国资本,还得乖乖租回来办公……怎么看都有点哭笑不得。
但这恰恰反映出现代产业链里复杂微妙的权力游戏,中美资本携手搅局亚洲传统工业板块,让人不得不佩服世界经济版图正在悄悄重绘。
我脑海里突然蹦出来一个画面:某明星因一句话翻车,引发网友狂轰乱炸,而网友们常常盯着别人家的芝麻粒放大镜,却忽略自己家院子里的西瓜裂口。
这番景象用在日产身上倒挺贴切——他们死死抓住过去辉煌,却迟迟无法适应新时代节奏,只能眼睁睁看机会流走,一脸懵圈。
换句话说,当今汽车行业已经不是靠颜值和口碑混饭吃的时代了。
如果没有创新动力,没有迎合时代需求的勇气,再牛掰的一线品牌最终都会沦为历史教科书案例。
而且现在连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技术标准都成了主战场,中国造车新势力握紧拳头准备打一场漂亮仗,让这些躺赢多年的老将倍感压力山大。
我倒想问大家一句:看到这样的新闻,你会不会觉得,有时候所谓“大佬割舍荣耀”,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任何一家企业,都逃不过时间与环境双重拷问?
未来谁能笑到最后,现在真心没人敢打包票。
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自主品牌牢牢抓住机会,大步往前冲刺,那些赖在过去功劳簿上的日系巨鳄恐怕只能望洋兴叹了吧?
所以,下次刷到类似资讯,不妨放缓脚步,多思考背后的故事。
不光是钱袋子的波动,更是一幕幕关于转型痛楚、生存智慧,还有跨国资本博弈的小剧场。
至于接下来会怎样发展,我们且看且猜,也许下一轮惊喜就在转角处埋伏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