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从奇迹到争议,这场商战才刚刚开始

商战,有时候就是这么朴实无华,甚至有点血腥。余承东当初那句流量是把双刃剑,现在看来,真是句大实话。小米SU7,这款从零起步、靠着雷军亲自下场带货的新势力车,硬是在一年多时间里卖出了24万台,均价还在25万上下。这是什么概念?对比一下,很多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型,三五款车加起来也未必能有这个成绩。小米一款车就干翻了不少老牌玩家的销量天花板。

但,销量高就意味着一切顺风顺水吗?显然不是。最近,小米SU7 Ultra退车风波直接把这家新晋车企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雷军刚刚宣布状态恢复,结果车主退车的新闻就炸了锅。有人说这是竞争对手在背后搞事,也有人说是小米自己的产品问题暴露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来掰扯掰扯。

先说销量。24万台是什么水平?对于一个刚刚入局的车企来说,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尤其是小米SU7这种均价25万的车型,完全不是靠低价走量来取胜的。再看看SU7 Ultra50万级别的售价,三天时间就拿下1万台订单——这速度,确实让人眼红。

小米SU7:从奇迹到争议,这场商战才刚刚开始-有驾

但问题来了,销量背后是不是有点虚火?评论区有人提到,一条生产线年产量15万,卖出24万怎么做到的?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订单积压?还是交付节奏有问题?再加上最近的退车风波,难免让人怀疑,这24万台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

这次退车事件,表面上看是个别车主对SU7 Ultra不满意,但背后显然没那么简单。有人说是竞争对手在背后推动,有人说是小米自己的品控和售后出了问题。无论真相如何,这件事至少暴露了两个问题:

小米SU7:从奇迹到争议,这场商战才刚刚开始-有驾

1. 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存疑。有评论提到,沈阳交警要求小米车主签署安全驾驶承诺书,这在国内汽车市场几乎是闻所未闻的操作。再加上之前有传闻说小米汽车边实测边开卖,难免让人对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打个问号。

2. 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有车主反映,退车流程复杂,甚至被拒绝退车。这种情况如果属实,对一个新兴车企的品牌形象是致命的。毕竟,造车不是卖手机,用户的信任和口碑比流量更重要。

小米的成功,离不开它的流量打法。雷军亲自站台,小米生态链的粉丝基础,再加上互联网式的营销策略,让SU7一炮而红。但正如余承东所说,流量是把双刃剑。流量带来了销量,也带来了更高的用户期待和更严苛的市场监督。

小米SU7:从奇迹到争议,这场商战才刚刚开始-有驾

有人调侃,不讲智驾、不讲操控、不讲安全性,小米的颜值还是能拼一下的。这句话虽然有点酸,但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是性价比?是智能化?还是品牌效应?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明确回答,流量再高也只是昙花一现。

这次退车风波,雷军选择了低调处理,没有过多回应。这种沉默,可能是一种策略,也可能是一种无奈。毕竟,作为一家新车企,小米还没有足够的底气去硬刚所有质疑。更何况,汽车行业和手机行业完全是两回事,造车的复杂性和风险远远超出想象。

小米SU7:从奇迹到争议,这场商战才刚刚开始-有驾

但雷军的沉默并不意味着小米可以高枕无忧。退车风波只是个开始,未来的挑战只会更多。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建立用户信任,是小米汽车能否长期立足的关键。

小米SU7的销量确实是个奇迹,但奇迹之后,才是真正的考验。退车风波只是一个信号,提醒小米,造车不是靠流量就能赢的游戏。用户的信任、产品的可靠性、售后的服务体系,这些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雷军曾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风口过去之后,能不能稳稳落地,就看你有没有真本事了。小米汽车,接下来的路还很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