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手!吸血上下游的车企,终于表态了。
就在上个月底,小米YU7正式发布,车圈还没从这场“科技跨界”的震撼中缓过神来,另一条重磅消息却悄然落地:包括比亚迪、吉利、长城、蔚来、小鹏在内的17家主流车企,集体承诺——供应商账期将统一压缩至60天内。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行业倡议,而是一场由“国家队”亲自下场推动的供应链革命。你可能觉得这跟咱们普通消费者没啥关系,但我要告诉你:这次改革,直接关系到未来你买到的每一辆车的质量、服务,甚至能不能按时提车。
我开着刚试驾完的小米YU7,坐在交付中心外的长椅上,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些年追捧的“低价高配”,背后是多少供应商在咬牙撑着?一辆车便宜了两万,可上游零件厂可能半年拿不到钱,经销商靠卖保险和金融产品回本……这种模式,真的可持续吗?
车企“吸血链”:你以为的优惠,其实是转嫁的成本
先说个扎心的事实:2024年上市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平均高达182天。这意味着什么?你订的那辆新车还没下线,供应商的货早就送到了,但他们要等半年甚至更久才能拿到全款。
怎么拖?手段不少。比如“X链”——各大车企自建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比亚迪有“迪链”,吉利有“吉通保”,上汽有“赛克”“融e融”。听起来高大上,实则是把付款周期变相拉长的工具。
举个例子:某空气悬架供应商给我讲过一个真实经历。他们交完货,车企不给现金,而是开一张“电子凭证”,半年后到期。如果供应商急用钱,就得拿去银行贴现,付6%的利息。等于说,我卖你东西,你还让我倒贴利息才能提前拿回自己的钱。
这就像你去餐馆吃饭,老板说:“今天没钱,给你张‘饭票’,半年后兑现,想提前换钱?行,找隔壁老王,他收10%手续费。”你说这合理吗?
所以那些看似“卷出来”的低价,其实是把成本转嫁给了产业链。最终谁买单?要么是质量缩水(想想某些品牌新车三个月就开始异响),要么是售后跟不上,要么就是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为什么现在必须改?因为再不改,真要出“车圈恒大”了
前段时间,长城魏建军一句“车圈恒大论”引发轩然大波。虽然矛头疑似指向比亚迪,但真正戳中的是整个行业的痛点:靠拖欠账款维持现金流,靠价格战抢市场,这不是健康的企业,这是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
比亚迪一季度应付账款高达2507亿元,现金流才85亿。如果所有账款都要求60天内结清,它得提前掏出1250亿现金。哪怕账上有1949亿,这一下也得元气大伤——海外建厂、技术研发全得让路。
可问题是,你不还钱,别人就活不下去。中国钢铁行业协会都站出来发声了,孔辉科技这样的核心零部件企业也公开喊苦。一个产业,龙头吃肉,上下游喝粥,甚至没粥喝,这能长久吗?
我去年试驾某新势力SUV时就发现,内饰接缝明显不对齐,车机反应慢半拍。销售支支吾吾说:“那阵子供应链紧张,用了替代件。”你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
国家队出手,不是救市,是救命
这次17家车企集体承诺60天内付款,表面看是企业自律,实则是监管层早已盯上了这个“灰犀牛”。
零公里二手车、强制压库、长期拖欠……这些乱象早该整治了。但最难动的,就是账期这块“硬骨头”。因为它牵扯利益太深——车企靠它腾挪现金流,金融机构靠它赚贴息,只有供应商在默默承受。
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汽车已经不再是“小学生”,而是全球新能源出口第一的“优等生”。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商业信用都做不到,拿什么去拼丰田、大众?
我在德国试驾大众ID.系列时,当地朋友告诉我:“德国车企对供应商付款非常准时,晚一天都会影响信誉。”而在日本,丰田的“精益生产”之所以成功,核心之一就是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不是“用完就扔”。
反观我们一些车企,销量一跌,立马砍供应商价格、延长账期。这哪是做企业,简直是“快闪店”思维。
压缩账期,对消费者是好事还是坏事?
有人担心:账期缩短,车企成本上升,会不会转嫁给消费者,导致涨价?
我的看法恰恰相反:短期可能有些波动,但长期来看,消费者才是最大受益者。
为什么?因为健康的产业链,才能带来稳定的质量和持续的创新。
想象一下:当供应商不再为回款发愁,就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研发和品控上;经销商不用靠金融产品回血,就能专心做好服务;车企也不必天天算计怎么“压榨”上下游,而是真正比拼技术、设计和用户体验。
我在试驾小米YU7时特别注意到一个细节:它的座椅骨架采用了航天级铝合金,轻量化同时提升支撑性。这种投入,只有在供应链稳定、资金流健康的前提下才敢做。否则,分分钟被“性价比”三个字扼杀在摇篮里。
再看比亚迪海豹,三电系统高度自研固然是优势,但如果电池、电机的外部供应商常年被拖欠,谁能保证每一批次的性能一致性?质量的底线,从来不是靠龙头一家撑起来的,而是整个生态共同守护的结果。
竞品对比:谁在真卷技术,谁在假卷价格?
我们拿三款热门中型SUV做个简单对比:
小米YU7:主打智能座舱和生态互联,硬件堆料足,但供应链整合能力尚待验证。
深蓝S09:增程技术成熟,性价比突出,但部分用户反馈车机偶有卡顿。
吉利银河L9:底盘调校扎实,NVH控制优秀,供应商体系相对稳定。
从账期改革角度看,吉利、比亚迪这类体系成熟的大厂,反而更容易适应60天结算——因为他们本就有较强的现金流管理能力。而一些靠“资本输血+压榨供应链”生存的新势力,可能会面临更大压力。
但这不是坏事。淘汰掉那些只想“割韭菜”的玩家,才能让真正用心造车的企业脱颖而出。
未来展望:从“价格战”到“价值战”,我们准备好了吗?
任正非说过一句话我很认同:“华为比诺基亚贵,是因为我们能提供更大价值。”苹果手机贵,但果链企业哪怕毛利率不高,也能活得不错,因为订单稳定、技术领先。
汽车行业也该走这条路。与其拼谁能把车卖得更便宜,不如拼谁能让用户用得更安心、更长久。
生猪价格调控给我们提了个醒:头部企业要有担当,不能只想着“赢者通吃”。车市也需要这样的“稳价机制”——不是不让竞争,而是让竞争回归技术和体验的本质。
写在最后:你的每一次购车选择,都在投票
各位车友,下次你去看车时,不妨多问一句:“这车的零部件都是哪家供应的?合作多久了?”
别只盯着续航、零百加速这些纸面数据,真正的豪华,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稳定的供应链、可靠的品控、可持续的研发投入。
这次17家车企集体承诺60天账期,是个好开头。但能不能坚持下去,还得看市场反馈和监管持续发力。
我想问大家:
你是愿意花更少的钱买一辆“短期香”但后期问题多的车?
还是愿意多掏一点,支持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汽车生态?
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我会挑几个典型问题,下期专门回复。
顺便透露个小花絮:那天我在小米交付中心,正好碰到一位老汽配厂老板来看YU7。他说:“我就想看看,这家互联网公司能不能带出个新规矩。”
我也希望如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