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聊车
2025年07月30日,俄罗斯相关部门宣部,全面禁止东风、福田、一汽和中国重汽的多款车型进口和销售。
理由是存在安全威胁,如刹车性能不足、行驶噪音超标、排放不达标等等。
不仅仅是商用车领域,乘用车领域也迎来多项政策收紧,出口量较去年同期平均近50%以上的下滑。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汽车的质量真得不太行吗?
事件回顾
在2022年俄乌冲突之前,中国汽车在俄国的市场份额是很小的,以2021年为例:
中国:6.9%
俄国:26.4%
韩国:22.7%
德国:17.9%
日本:14.7%
其它国家:11.4%
俄乌冲突开始之后,多家车企退出俄国市场,俄国车市出现空白区,自主品牌迅速占领高地,于2024年达到巅峰,数据如下:
中国:58.3%
俄国:32.9%
韩国:2.6%
德国:2.0%
日本:2.4%
其它国家:1.80%
仅仅3年时间,中国汽车市场份额从6.9%急剧增长至58.3%。
据统计,2024年俄国全年销量榜十品牌中,中国车企占了8位,主要由奇瑞、长城、长安、吉利主导。
关于质量问题
早在今年初,俄国汽车媒体对本国销售的17个品牌汽车进行了测试,点名批评中国汽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耐腐蚀性差
这个问题其实在国内市场就客观存在,即便到了2025年,一些中低价车型镀锌钢板都还没有全面普及。
有些中端车型,顶部钢板没用镀锌,或车门内侧钢板没有镀锌,为了降本真是拼了。
而俄罗斯近半年的雪季,平均气温远低于国内,加上路面融雪剂之类的使用,就会将这个问题进一步放大。
2、悬挂不耐用
俄罗斯的路况较国内差得多,对悬挂的耐久性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底盘调校方面的技术本身也不算是国内车企的强项。
3、电子类设备故障
常年低温环境下,对电子类设备的稳定性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要用“车规级”的原因之一。
4、未建立完善的售后体系
车型迭代过快,有些车销售几年就停产,一些零部件损坏需要等国内发货,而大众、丰田等有些20年的老车,也较容易拿到配件。
这些问题说实话确实存在,给中国车企足够的时间是可以解决的。
当发现空白的市场,先“冲”了再说,如果先根据这个市场的整体环境进行调整,可能就错过了有利时机。
就包括国内新能源的发展也是一样的,早期很多车型的质量都没法看,生怕这蛋糕被别人分了,先冲量其它再说。
急转直下
但话说回来,即便是质量都没有问题,同样也会面临各项政策收紧的结果。
“一家独大”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上层管理者愿意看到的,更严重的是这“家”还不是本国企业。
而这样的扩张速度,对本国的相关企业的威胁太大了,不控制,本国相关企业很容易直接被搞崩溃。
乘用车就不用说了,其本土品牌几乎被压着打。
开头说近期被禁的中国重卡,在2025年上半年,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27.6%。
其中重汽的汕德卡独占14.2%的份额,并已经超过俄罗斯本土的重卡品牌卡玛兹。
总结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其实很正常。
但局势并不会永远不变,而国产车型质量也确实还有提升的空间,能真正走到最后的,一定是“以质取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