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厂跨界造车半年后车主群里炸了锅:续航打6折,4S店配件要等37天,当初那些智能化承诺去哪了?
去年有个朋友花了二十多万入了某跨界品牌的新能源车。头三个月见人就夸,说什么车机系统秒杀传统车企,语音助手能听懂方言。半年后再约他喝茶,脸色就不太对了。冬天续航腰斩,从标称的600公里直接打到360,快充桩找半天还不兼容。上个月倒车镜被刮了,进店一问,配件得从总部调,等37天。他苦笑着说:当初就不该冲动。
这事儿其实挺有代表性的。
开了二十来年车,我见过的跨界造车项目少说也有十几个。有些热闹一阵子就没声了,有些倒是卖出去不少台,但车主群里的吐槽帖能刷三天三夜。造车这活儿,跟攒手机完全不是一回事。手机用一两年就换了,车少说也得开五六年。底盘调校、NVH控制、三电系统匹配,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积累的硬功夫,不是堆几块大屏幕就能糊弄过去的。
前阵子试驾过几款所谓的科技公司造的车。停车场里看着确实挺唬人,流线型外观,内饰大屏占了半个中控台。但上了高速跑两小时,问题就来了。风噪大得像开了窗,方向盘虚位多,底盘过减速带的时候散得厉害。有个做工程师的朋友坐副驾,摇摇头说:悬挂几何参数没调好。
说到联名和跨界,这两年市场上确实玩得挺花。有些可能真想做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有些就是蹭热度炒话题。但老司机都清楚,一台车好不好开,跟贴了什么标签关系不大。刹车踩下去的脚感、转向的精准度、能耗控制的水平,这些看不见的细节,才是每天用车时真正影响体验的东西。
最近网上又冒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什么手机型号要跟超跑品牌联名了。我在车友群里发了个问号,有人回:营销号又开始编故事了吧。说实话,这年头信息太杂,真假难辨。想买车的话,还是得亲自去店里看实车,试驾个把小时,顺便加几个车主群问问真实用车感受。
当然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有些科技公司确实在认真做产品,研发投入不少,OTA升级也挺勤快,售后服务慢慢在完善。但市场终归是要用销量和复购率说话的。那些光会讲故事、玩情怀、搞饥饿营销的品牌,大概率熬不过第三年。
我有个开修理厂的老同学,去年接了不少新势力品牌的售后维修。他跟我说,有些车的配件供应链还没理顺,换个大灯总成都得等一个月。还有些车型的技术文档不全,修起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传统车企在这方面可能保守些,但起码售后体系成熟,配件库存充足。
说到底,不管贴什么标签,能把车造好才是本事。智能化、网联化这些概念听起来挺美,但如果基础没打牢,就像在沙滩上盖楼,看着高实际上站不稳。买车毕竟不是小钱,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谁也不想当小白鼠。
这些年见过太多来去匆匆的品牌。新能源赛道确实热闹,但能笑到最后的,或许只有那些踏实做产品的企业。咱们消费者能做的,就是多看多问多比较,别被各种营销话术牵着鼻子走。选一台真正适合自己的车,比追什么热点重要得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