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P7深夜浙赛跑出1分38秒,21.98万的价格单背后藏着保时捷工程师都没料到的底盘逻辑

小鹏P7深夜浙赛跑出1分38秒,21.98万的价格单背后藏着保时捷工程师都没料到的底盘逻辑

上个月在浙江国际赛车场,有台轿车刷出了1分38秒多的圈速。成绩出来后,几个常年混赛道的朋友在群里讨论了半宿——不是因为这个时间有多快,而是跑出这成绩的车,官方指导价21.98万起步。要知道,同场测试的保时捷Taycan基础版,落地价可是奔着90万去的。

这事儿要搁早几年,多半会被当成段子传。但新能源这几年的玩法,确实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

小鹏P7深夜浙赛跑出1分38秒,21.98万的价格单背后藏着保时捷工程师都没料到的底盘逻辑-有驾

充电这档子事,有时候比加油还省心思

820公里的CLTC续航,实际能跑多远我不敢打包票。不过5C超充这个配置,用过一次就大概能理解它的价值——国庆回老家那趟,服务区桩位紧张,我排到一个180kW的国网桩,上了趟厕所、买了杯咖啡,回来电量已经从不到20%跳到75%。

旁边一台油车车主还在排队等加油机,看了眼我的仪表盘,嘀咕了句“这玩意儿是不是坏了”。我笑笑没接话,毕竟这种体验差,光说是说不明白的。

小鹏P7深夜浙赛跑出1分38秒,21.98万的价格单背后藏着保时捷工程师都没料到的底盘逻辑-有驾

至于官方宣传的12kWh百公里电耗,我自己开下来基本在14-15kWh徘徊。空调温度设22度、音响开着、偶尔Sport模式超个车,这个水平倒也说得过去。反正一个月电费算下来,比以前那台2.0T的油费少了三分之二不止。

过弯的时候,能感觉到些不一样的东西

第一次走山路,发现这车在连续弯道里的表现有点超预期。车身高度压得很低,1407mm的数据放在那儿,但真正开起来的感受,更接近那种重心下沉后带来的稳定感——不是那种电子系统硬拽着你走线的生硬,而是车身本身就不太想往外甩。

小鹏P7深夜浙赛跑出1分38秒,21.98万的价格单背后藏着保时捷工程师都没料到的底盘逻辑-有驾

双腔空气悬架在铺装路面和烂路之间切换的反应挺快。有次走省道遇到连续的破损路面,悬架自己调软了,屁股下面的颠簸过滤得还算干净;到了高速并线超车,又能感觉到支撑性明显回来了。这套逻辑调校得不算完美,但至少知道在什么路况该做什么事。

前245后275的轮胎配置,配合那套Brembo四活塞卡钳,刹车脚感很线性。头几次跑山我还担心热衰减,后来发现即便连续制动,踏板反馈也没什么变化。只是轮胎磨损确实比普通家用车快,这个成本得提前算进去。

智驾系统不算完美,但也不太闹心

小鹏P7深夜浙赛跑出1分38秒,21.98万的价格单背后藏着保时捷工程师都没料到的底盘逻辑-有驾

2250 TOPS的算力具体是什么概念,我说不太清楚。实际用下来的感觉,城区那些复杂路口的处理比早期版本聪明了不少——会提前预判旁边车道的加塞、会在路口提前变道避开左转车流,偶尔还能在雨天湿滑路面稳住车身,没那么多突然的急刹或者急打方向。

当然,遇到施工路段或者临时交通管制,还是得人工接管。有次导航带我走了条还没更新的小路,系统犹豫了几秒后直接退出了自动驾驶,倒也没硬来。这种“拿不准就交给人”的逻辑,比那种瞎自信的系统靠谱多了。

高速上开个两三百公里,脚确实能歇一歇。不过右手还是得搭在方向盘上,系统每隔一段时间会检测握持力度,这个设定倒是挺保守。

小鹏P7深夜浙赛跑出1分38秒,21.98万的价格单背后藏着保时捷工程师都没料到的底盘逻辑-有驾

3.7秒破百之外,还有些数字说不清的体验

弹射模式启动的瞬间,整个人往座椅里一沉,腰部支撑自动收紧——这个0.15秒的扭矩爆发,比很多性能车的涡轮迟滞来得更直接。当然,这种暴力加速偶尔玩玩就够了,天天这么开,电池寿命和轮胎磨损都是成本。

Boost模式能维持20秒的强推背感,实际场景里,超车并线基本用不到这么长时间。倒是那个模拟声浪功能,内燃机主题和科幻主题切来切去玩了几天,后来还是关了——开车还是安静点更舒服。

小鹏P7深夜浙赛跑出1分38秒,21.98万的价格单背后藏着保时捷工程师都没料到的底盘逻辑-有驾

中置电驱带来的50:50轴荷分配,理论上对操控有好处。但这种配重平衡带来的细微差别,可能得真上赛道才能体会明白。日常开下来,能感觉到车头指向性不错,转向虚位很小,这个倒是实实在在的。

最后还是得算笔账

21.98万到30.18万的价格区间,卡在主流市场的中间地带。配置层面,800V平台、全系标配智驾、双腔空悬这些,确实不太像这个价位该有的东西。但话说回来,新能源车的迭代速度摆在那儿,今天的高配,可能就是明年的标配。

小鹏P7深夜浙赛跑出1分38秒,21.98万的价格单背后藏着保时捷工程师都没料到的底盘逻辑-有驾

后期使用成本这块,轮胎、刹车片的更换周期比普通家用车短,电池衰减的速度也得观察。保险费用因为车价和维修成本,也会比同价位燃油车高一些。这些账算清楚了再决定,开起来心里才踏实。

这车适合什么人?可能是那种对性能有点要求、对智能化有点期待,但又不想花大几十万买进口性能车的群体。至于值不值,还得看个人的用车场景和预算分配。反正这个价位段,能把这些配置塞进去,确实需要点技术积累和供应链整合能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