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汽车行业的价格战?

如何看待汽车行业的价格战?-有驾

最近几年来,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几乎年年有,并且基本都发生在第一季度,2025年的情况不同,第一季度并没有太大动静,大概率跟汽车消费补贴有关。到了5月份,各大品牌的降价力度反而开始迅猛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头部B品牌,更是打出了限时一口价的策略。

与此同时,国产C品牌CEO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有些主机厂,在追求市值、抬高股价上下功夫太大”,并呼吁行业应关注利润,“现在汽车行业里边的恒大已经出现,只是没有爆而已”。

当然了,相关言论招致了B品牌在互联网上的回应,一时间,引发了口水战。每每遇到类似的问题,往往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旁观者也是云里雾里,很难给出一个相对客观的分析。

庆幸的是,二者都是上市公司,看看财务报表,就能发现端倪。

B公司,2022、2023、2024净利润连续3年高增长,并且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增幅超过了100%,基于这样的财务状况,自然就会延续这几年不断扩张、降价促销的策略;

C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下滑了45%,如果第二季度各大品牌猛打价格战的话,这就意味着上半年净利润难以扭转下滑颓势了,甚至全年都不好看。基于这种财务情况,自然对于价格战深恶痛绝,这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自己的收入。

也就是说,一个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一个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自然看待价格战的立场就会不同。

我们不禁要问了,价格战对汽车行业的威胁,真的有那么大吗?

如何看待汽车行业的价格战?-有驾

C品牌列举的是房地产行业的案例,众所周知,恒大是杠杆过大,又因政策上对房地产行业监管趋紧而暴雷,并非因为价格战。汽车行业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也有不少,反而不是因为杠杆太大的原因,大多是长期未能盈利的原因。

真实的情况是,头部B公司,资金更充沛,刚刚在金融市场又融到大笔资金,财务状况良好,这恐怕是其敢于打价格战的原因。

不难看出,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实际上是大鱼吃小鱼的过程,反而是小公司更危险,而不是大公司风险更大。

当然了,内卷看上去并不是一个好事儿,内卷到一定程度,担心行业集体亏损,也是可以理解的。

比如,最典型的案例是光伏产业,几乎整个行业都在亏损状态。闲闲财经认为,不能将行业之间进行简单地类比,光伏产业之所以内卷成这样,有两个原因可供参考:其一、产业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直接面对个人消费者;其二、产品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

而汽车行业,可以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自己的产品定位,而实际上,价格战,主要针对的是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这就意味着,担心汽车行业因内卷造成行业性集体亏损的概率非常小。

如何看待汽车行业的价格战?-有驾

当前处于汽车行业大变革时期,闲闲财经恰恰认为,不太注重高毛利率,关注市场份额,这并不是坏事儿。

一个行业整体毛利率都很高的时候,那是相对成熟的时候,而不是快速发展的时候。另一个案例是,智能手机行业,各位想必已经感受到了,各大品牌创新的目的,实际上要的是利润,国产品牌手机价格这几年整体都在不断攀升。

如果在这个技术变革的时间点,不争取市场份额,而是一味地要利润,几年后,恐怕很容易被市场吞噬。

无论是某些车企,还是一些消费者,对汽车行业的发展认知深度还不够,未来将是智能汽车的天下,无人驾驶一旦普及,传统评价汽车的指标将全部发生变化。当前如果阁下能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到足够多的份额,一旦全面无人驾驶铺开,就会实现无缝对接。很显然,当前不是行业向消费者要高利润的时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