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被禁,电动车崛起,品牌出海成新趋势

中国电动自行车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制霸。要论交通工具对国民生活的改变,电动车绝对是一笔浓墨重彩的存在。拿越南举例,我去年去胡志明市旅游,亲眼见过摩托车大军浩浩荡荡,甚至连人行道都被“小毛驴”占领,壮观得令人咋舌。可是回到中国,那画面却变了:满大街都是各型电动自行车,无论是大城市的三环内,还是小县城的主干道,电动车都成了人们出行的“坐骑标配”。为啥中国能完成从摩托车到电动车的全线切换?答案其实很中国。

时间回溯到二十年前,中国摩托车产业巅峰时期,销量全球第一。一到春节,广东摩旅大军返乡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那阵仗甩开任何一场车展。但好日子没维持多久,全国开始逐步实施“禁摩令”。北京率先祭出三环内摩托车禁令,广州干脆一刀切,全面禁止。这政策不是“拍脑袋”,摩托车祸害不小。2024年全国因摩托车事故死亡超过一万人,堪比马路上的“移动爆炸物”。更添堵的是噪音,污染,以及早年流行过的“砍手党”——骑摩托抢劫成广州社会治安的噩梦。

摩托车被禁,电动车崛起,品牌出海成新趋势-有驾
摩托车被禁,电动车崛起,品牌出海成新趋势-有驾

禁摩令一出,摩托车厂压力山大,但有饱读“社会达尔文”的聪明人看准了风口。比如雅迪创始人董经贵,本来靠摩托车组装混饭吃,2005年一看电动车走俏,果断“弃摩转电”。故事甚至带点旧厂变身的戏剧性——他租下废弃电影院,拆舞台做生产线,拉起电动车大旗。另一位老板张崇舜更加豪横,抓住“品牌战”,直接请成龙、周杰伦做广告,把新日、爱玛牌子砸进市场。

摩托车被禁,电动车崛起,品牌出海成新趋势-有驾

为什么偏偏是电动车?核心只有两个词:便宜和方便。三两千块钱买一辆,既不用考驾照,也不用交保险,养车成本直接打骨折。更有政策加拦腰一刀,国家2004年坚决把电动自行车归为“非机动车”,让摩托车的路被堵死,也给电动车铺了柏油路。2003年非典疫情,公共交通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于是电动车销量蹭蹭上涨,俨然成了防疫神器。到2013年顶峰,年销量超过3600万辆,直接逼近小汽车。如今虽然销量略有回落,但总量如同“电子洪水”,分分钟快要赶超汽车保有量。

摩托车被禁,电动车崛起,品牌出海成新趋势-有驾

时代车轮不停转。电动车不满足于“小而美”,开始拼技术,耍智能。李一男,华为出来的大脑,2015年创办小牛电动,捧出导航、手机互联等“电动科技范儿”新路子。雅迪则咬紧国际市场不放,2024年在柬埔寨一口气卖出430万台,风头压过一众摩托车品牌。但天下无难事,怕遇政策“铁板”。东南亚,日本品牌本田、雅马哈根深蒂固,市场拼杀激烈。就拿印尼,政府要求电动自行车必须用本地电池,雅迪不得不就地建厂,堪比“政策打怪升级”。

电动车也不是没有自己的烦恼。比如电池回收就是烫手山芋。全国每年报废几百万块电池,回收公司宁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电池要是处理不好,环境污染分分钟逼宫摩托车的“污染黑历史”。还有人吐槽老款铅酸电池的车,噪音大,体积重,把老人家骑得像搬砖工。好在新款锂电池,轻巧省电,多少缓和了些。

再比如城市管理。上海开始给电动车装智能芯片,没上牌的车子直接被电子围栏卡脖子。想想县城那些骑着电动车送孙子的老人家,突然不让骑,肯定心里不是滋味。但年轻人倒不在意,他们更在乎智能手机支架与酷炫外形。我表弟新买的小牛,号称“手机一体”,自夸比共享单车还方便。

其实电动车能在中国风行,核心优势就俩字:实用。外卖小哥、快递员,谁离得开电动车?城市交通要是没了它们,早成一锅炖菜。展望未来,中国品牌必然把东南亚市场当战场。当地还处摩托车时代,电动车能不能实现大逆转,要看价格拼杀和充电便利能否制霸。

摩托车被禁,电动车站上时代风口,从此开启中国制造的国际征途。雅迪、爱玛冲进印度、东南亚,和世界摩托车大厂掰手腕,下一步很可能让越南大街铺满“中国制造”。不过后续难题才刚刚开始,电池回收等老问题一天不解决,电动自行车这门天下,就算再热闹也终有隐忧。制霸,不只是产品,更是体系。而中国电动车,刚刚开始世界级的试炼。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