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那几年,新能源车刚出头的时候,大家都在热捧一种叫三元电池的高科技玩意儿。
那阵儿,磷酸铁锂电池就像班里那个没人注意的小透明似的,被大家瞧不起,说能量密度低,续航又不行,简直就是“低端货”嘛。
谁能想到,时运轮回啊,如今磷酸铁锂电池反倒变成了全球车企争相追捧的“宠儿”,就连特斯拉、宝马、现代、丰田这些国际品牌都跑到中国下订单,剧情反转之快,简直比电视剧还精彩!
曾经的 “小透明”
在电池的江湖里,起初钴酸锂电池可是“头牌”,可惜钴这个东西太稀少,价格高得离谱,搞大规模推广几乎不可能实现。
之后,三元电池迎风而起,凭借着高能量密度和持久续航,瞬间就成了不少高端电动车的宠儿。
比方说,像特斯拉Model S和日产Leaf这些当年挺火的车型,都是毫不犹豫地选用了三元电池。
说到磷酸铁锂电池,这玩意能量密度就是差得要命啊,同样的重,续航距离比三元电池差了不知道多少条街。
不过,它的优势也不少,成本低得让人惊叹,安全性能更是杠杠的。遇到高温、过充或者受到外力撞击那些事儿,它就像个从容不迫的“老干部”,不容易着火爆炸,挺靠谱的。
当时大家都在追求高性能的氛围里,这两点优点没有得到太多关注,磷酸铁锂电池就这样默默地藏在角落里,吃着冷饭……
2016年,国家对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进行了一次大改动,车辆的续航里程和电池的能量密度变成了考核补贴的重要标准。
这下子,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车子可就麻烦了,许多因为未能达到新标准干脆拿不到补贴,市场份额像滑梯一样快速缩小。
比亚迪作为一直坚持磷酸铁锂路线的“铁粉”,也只能乖乖认命了。
2017年,比亚迪开始推出搭载三元电池的新车型,到了2019年中左右,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场份额已经跌到大概30%出头,很多业内专家都觉得,这条技术路线恐怕快要凉了。
刀片电池,逆天改命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9年,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明显减少,车企和电池厂商纷纷开始重新考虑那个一直困扰他们的成本问题。
就在这个时候,比亚迪带来一款“杀手锏”级别的刀片电池,这玩意儿可不是普通的东西。
它凭借巧妙的结构改进,直接省去了传统电池包里那一堆模组,就像把屋里多余的隔断全都拆掉一样,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能量密度也跟着水涨船高。
汉EV这款搭载刀片电池的车,续航轻松突破600公里,价格比同级别用三元电池的车型还要便宜不少。
比亚迪还发了一段针刺测试的视频,只见钢针刺穿刀片电池后,电池既没有起火也没爆炸,真是彻底改写了大家对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的认知,纷纷对它刮目相看了。
刀片电池一横空出世,就像投了一颗大石头进平静的湖水,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宁德时代也不干了,立马推出了CTP技术和麒麟电池,其他厂商看到也都不肯落后,迅速加入了这场创新的角逐。
到了2021年,磷酸铁锂电池的出货量首次超越了三元电池,而到2023年,市场占有率逼近了70%,彻底完成了一次精彩的逆转。
专利到期,中国供应链优势凸显
到了2022年,磷酸铁锂的基础专利保护结束,世界各地的公司都可以免费使用相关技术了。
本以为这事情会掀起一场激烈的全球角逐,没想到,中国企业早早就凭借多年的沉淀,打造出了一套非常成熟、几乎无法再成熟的供应链和大规模生产体系。
要想在短时间内赶超其他国家,几乎比登天还难。就算关税高得吓人,靠着成本优势,中国制造的磷酸铁锂电池依然在全球市场上笑到最后。
随着成本逐渐下降,磷酸铁锂电池的使用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不再只局限于电动车这一块。
在储能这块,它表现得也挺不错的。相比传统抽水蓄能,建起来时间长,限制也多,电池储能系统就像个灵巧的小帮手,建设时间短,布置又很灵活,还能用集装箱整体运输,搞起来快得很。
到了2025年前一季,中国储能电池的出货量同比涨了120%,总数冲到了90GWh,这数据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呀!
布局未来,持续创新
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中国企业早就盯上了未来的蓝图,纷纷开始布局下一代的电池技术,动作可没少呢。
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还有掺锰磷酸铁锂这些新技术方向,都在稳妥发展中,脚步挺扎实的。
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这些公司打算在2025年前后进行固态电池的技术测试,预计到2027年左右就能搞出点小规模的生产出来。
比亚迪更是放了个大招,打算在2025年推出第二代刀片电池,能量密度要提高到210Whkg,成本大概还能再降低15%,这野心可真不小!
从曾经被人轻视的小配角,变成了世界市场的大佬,这一路走来,可不光靠运气,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在成本管理、规模扩展和供应链优化上的硬核实力,还得歇歇不停的创新劲头。
在全球能源变革的浪潮中,中国的电池企业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为未来能源使用方式的革新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未来的日子里,咱们还能看到中国电池技术带来更多新鲜惊喜,大家一块儿拭目以待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