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7销量断崖式下滑背后的用车故事与困局
那天在小区门口碰见老吴,他家那台问界M7,去年还天天开着出门,现在却落了灰。他一边抽烟一边摇头,说:“这车现在可不比刚上市那会儿,买的人少多了。”我听着心里也不是滋味。2024年初,这车风头正劲,一个月能卖到三万多辆,身边不少人都觉得它要“封神”了。可没想到过了一年多,销量直接掉到四千来辆,还不如某些二线品牌的SUV。
有次带孩子去外婆家,一路高速。副驾老婆睡得香,我自己越开越烦躁——胎噪、风噪全往耳朵里钻,高速上说话都得提高嗓门。我后来跟修理厂师傅聊起这事儿,他直摆手:“隔音材料省太狠咯!你看同价位的,有几个这样吵?”还有后排空间,不知道是设计师怎么想的,大个子坐进去膝盖顶前座、脑袋差点撞棚顶,小孩倒是无所谓,大人长途真受罪。
前阵子群里有人转发中保研的视频,说A柱弯折严重,还有几起追尾起火事故。一传十十传百,好多人心里就开始打鼓。我邻居本来打算入手M7,被他媳妇一句“安全性不放心”给劝退了。他们后来选了别家的新能源SUV,还专挑带空气悬架和按摩座椅的版本,“配置不能低”,他说。
说起来智能化升级也让人抓狂。我自己的体验是,每次系统更新慢吞吞,有时候导航卡住半天才反应过来。有朋友试过辅助驾驶,在城市复杂路况下识别行人反应迟钝,“有点悬”,他直言。而且新款硬件还是192线激光雷达,没有换成最新底盘技术——懂行的人都清楚,这种核心部件要是不升级,很快就被其他品牌甩在后面。
市场竞争更不用提,小米SU7刚出来时我们微信群炸锅,都在讨论配置表和价格。有个哥们特意跑去试驾,说动力强、内饰科技感足,而且优惠活动力度大。同样价位段,还有理想L6主攻家庭用户,那舒适度确实让不少家庭主妇点赞。“现在20-30万预算选项太多啦!”售楼处的小王常挂嘴边的话。这还没算上那些豪华品牌新能源车型,比亚迪和特斯拉也是杀疯了,每个月销量榜单上挤得满满当当。
再加上自家兄弟车型智界R7来了,把空气悬架这些高端玩意配齐,同样的钱能买更多功能,不少原本看中M7的人直接被分流过去。“钱花一样,为啥不买新出的?”群友调侃道。
其实华为生态调整对问界影响挺大,以前靠着华为背书和宣传渠道铺货,各地展厅都是热闹非凡。但现在资源分散到智界、享界等好几个系列,新鲜劲过去之后大家关注度明显下降。售后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赛力斯负责维修,但服务网点人员水平参差,有时候一个小故障配件等两周才到,人急坏咯。有一次我的充电口卡死,到店排队维修,看见技师忙不过来,只能干瞪眼。“这活累啊,又不好招学徒。”技师嘟囔一句,然后继续埋头拆装零件。
最近还有个现象挺普遍,就是持币观望。不止我身边,就连公司财务小张,本来说年底换车,也决定等等看看新款会不会更划算或者配置提升。他说:“怕今天买明天降价或者出新技术,用两年就落伍。”
其实细琢磨下来,要是真想把局面扳回来,也不是没有法子。一方面产品品质必须盯紧,从源头采购开始筛供应商,该花的钱不能省;像碰撞安全问题,可以公开改进措施,让消费者看到变化。不然信任丢一次很难捡回来。另外智能化升级节奏要跟上,多投入研发,比如城市NOA这种自动驾驶功能早点铺开,用起来顺畅些谁还愿意纠结旧毛病?
空间布局如果重新优化一下,加大后排腿部空间,再把内饰质感做精致一点,加些冷门但实用的小配置(比如独立净化器或隐藏储物格),可能又是一波吸粉利器。我曾经吐槽过中央扶手箱深度有限,一瓶矿泉水横放勉强塞下,要是设计成上下双层结构,会方便很多。类似这种细节,其实很容易赢得口碑,但总感觉厂家重视程度一般般……
价格策略嘛,我听销售顺嘴提了一句,他们内部其实早就在研究限时优惠和金融贴息方案,不过顾虑太便宜砸牌子,所以一直犹豫。这事讲究平衡:既不能让老客户觉得吃亏,又希望吸引新人入场。此外销售渠道扩展势在必行,现在三四线城市还有不少空白区,朋友回县城探亲发现当地连展示厅都没有,更别提试驾体验活动。“网上看图纸哪有现场摸得到真切?”
宣传推广可以再接地气一些,比如组织真实用户分享养护经验、小众地区冬季续航表现之类内容,比单纯广告管用。今年东北冬天特别冷,据哈尔滨网友反馈,电池衰减比预期严重,希望厂家能针对极寒环境做专项优化,这种需求并不是孤例,却很少被官方正视。如果通过线上社区定期收集反馈,再搞点自驾游俱乐部活动,也许客户粘性会提升一些吧?
至于售后服务,如果真舍得投入,把预约维修流程简化一点,多招几批专业技工,再设立快速通道,对常见故障实现当天响应,就没人抱怨拖沓啦。有熟人在重庆郊区一家服务站工作,他说他们每个月都会培训一次新的检测仪器使用方法,可惜总部派来的讲师只待一天走马观花,“好多东西学不到精髓”。这样的培训效果……你懂的。所以长期来看,加强基层团队建设才靠谱,否则投诉只会越来越多。
供应链管理也是绕不开的话题,上游供货稳定才能保证交付周期。据一位物流司机透露,今年春季因为部分电子元件短缺,好几批订单延误发货,公司临时从东南亚调货救急。不过运输途中偶尔遇上海关查验或天气突变,也是常态。这种幕后琐事普通消费者根本体会不到,可对终端体验影响巨大——毕竟谁愿意等着急呢?
写完这些碎碎念,不禁想到:去年春节期间,我爸妈第一次坐我的问界M7,全程夸舒适宽敞;而今年五一假期,他们却嫌弃噪音大、不如邻居家的德系混动静谧。当初的新鲜劲褪去了,如今剩下的是日复一日真实用车感受,以及不断冒出来的新选择、新期待……汽车圈就是这样,总有人赶早潮流,也总有人默默守候下一波机会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