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排队的根源,其实是一场算不清的经济账

每年长假,社交媒体上的人类都会自动分裂成两种。

一种是开着新能源车堵在充电桩前,发朋友圈配文“来都来了”的乐观主义者。

另一种,是刷着他们朋友圈,开着燃油车哈哈大笑的现实主义者。

这已经不是新闻,而是每逢佳节倍思“油”的固定节目。排队3小时,充电1小时,这四个小时足以让一个人的电子烟充满电,然后抽完,再然后开始怀疑人生。

服务区的充电桩,就像薛定谔的猫,去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它是在那儿静静等你,还是已经有四五十个大哥排在你前头,用眼神进行着友好交流。

很多人把这事儿归结为车多桩少,废话,这跟说“人会死是因为活着”一样,属于正确的胡说八道。

问题从来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一场牵扯了车主、车企、充电桩公司和老天爷的四方麻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打出了最优解,但结果就是大家一起相公,胡不了牌。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排队的根源,其实是一场算不清的经济账-有驾

这牌局,得从根儿上扒。

首先,请出我们的第一位玩家:车主。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排队的根源,其实是一场算不清的经济账-有驾

车主们其实特单纯,他们就想要一件事:用最少的钱,跑最远的路,享受最快的补能。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排队的根源,其实是一场算不清的经济账-有驾

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这不就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互联网翻版么。

于是,市场出现了奇妙的分化。一部分是纯电战士,他们信奉技术,追求极致的环保(和低电价),但代价就是“续航焦虑”这个幽灵时刻盘旋在头顶。另一部分是增程/混动选手,他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既享受了绿牌的政策红利,又保留了加油的最终退路,堪称新能源世界里的“骑墙派”。

问题就出在这。高速服务区里有限的几个快充桩,本来是给纯电战士们“急救”用的。结果,一堆增程车主本着“能省则省”的经济理性,也插上了充电枪,开始慢悠悠地享受廉价电力。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排队的根源,其实是一场算不清的经济账-有驾

这就好比ICU病房里,一个只是有点低血糖的哥们占着呼吸机在打盹,旁边真正喘不上气的病人只能干瞪眼。

你说他不道德吧,他也没错,规则允许。你说他错了吧,他只是在精打细算过日子。

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每个人都做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微观决策”,最终导致了整个系统的“宏观崩溃”。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排队的根源,其实是一场算不清的经济账-有驾

再来看第二位玩家:车企。

车企的核心KPI是什么?卖车。不是修路,也不是建充电桩。

所以他们的宣传话术,突出一个“我全都要”。670公里的续航,是在60公里/小时的匀速、不开空调、风和日丽的理想环境下测出来的。这玩意儿就像美颜相机里的你,理论上存在,但现实里谁见了都得问一句“这是谁?”。

真上了高速,风阻、空调、动辄120公里的时速,电耗蹭蹭往上涨,续航打个五折都算你脚法好。

车企卖的是一个“未来感”的梦,但用户却活在“服务区没电”的现实里。这种宣传与现实的撕裂,是焦虑的根源之一。车企把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锅,巧妙地甩给了社会。他们负责生孩子,但不想管养孩子。这种操作,在商业上叫“轻资产运营”,说人话就是“拔吊无情”。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排队的根源,其实是一场算不清的经济账-有驾

然后是我们的第三位玩家:充电桩运营商。

这帮哥们才是最委屈的。外界看他们,觉得这是个风口,是新能源时代的“卖水人”。

但实际上呢?

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生意,就是一门典型的“快种快收”模式的反面教材,它根本不赚钱。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排队的根源,其实是一场算不清的经济账-有驾

它的消费场景极其诡异:一年365天,大概有350天门可罗雀,充电桩孤零零地杵在那儿,每天折旧、维护,纯烧钱。只有在国庆、春节这十几天里,才会被蜂拥而至的车主们围得水泄不通。

这商业模型,就像开一家只在春节营业的饭馆,想盈利,除非你一盘饺子卖八百。

所以,你看高速服务区的电价为什么比市区贵?因为它包含了一年350天的空置成本。运营商不是不想多建桩,而是每多建一个,就意味着在大部分时间里多烧一份钱。资本不是慈善家,用爱是发不了电的。

这生意更像是在风口上开一家公共厕所,人人都需要,但谁都不想付钱,还嫌弃你不够干净。

最后一位,是隐形的玩家:我们每个人的惯性思维。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排队的根源,其实是一场算不清的经济账-有驾

为什么非要在高速服务区这棵树上吊死?

很多老司机早就总结出了经验:从任意一个高速出口下去,开个三五公里,大概率会有一个县城或者商业综合体,那里的充电桩不仅数量多,不用排队,电价还能便宜个三成。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排队的根源,其实是一场算不清的经济账-有驾

但这需要一点点“规划能力”和“冒险精神”,需要你提前打开App看一眼。

可大多数人的思维还停留在燃油车时代:车快没油了,下一个服务区解决。这种路径依赖,让服务区成了压力的唯一承载点。大家宁愿在确定的地狱里排队,也不愿去探索不确定的天堂。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排队的根源,其实是一场算不清的经济账-有驾

所以你看,一场小小的充电排队,暴露的是什么?

是用户、车企、运营商三方利益的左右互搏。

是理想主义的营销话术和骨感现实的激烈碰撞。

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商业逻辑与公共服务需求的天然矛盾。

说白了,这不是技术问题,是经济问题,更是人性问题。

那怎么解决?建更多的桩?用全液冷超充?加速淘汰低续航车?

这些都对,但都只是止痛药,治不了根。

真正的解决方案,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技术碾压,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生态重构。比如,更精准的充电桩信息平台,能把车流引导到高速周边;比如,更市场化的动态电价,用价格杠杆去调节高峰期的充电需求;再比如,电池租赁和换电模式的普及,直接釜底抽薪,让补能变成换个弹夹一样简单。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排队的根源,其实是一场算不清的经济账-有驾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排队的根源,其实是一场算不清的经济账-有驾

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需要巨大的投入,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不再“瞎积薄发”,而是真正坐下来一起解决问题。

在此之前,每一个堵在充电桩前的你我,都只是这个庞大转型阵痛期里,一个微不足道的像素点。你的焦虑,你的无奈,你的四个小时,共同构成了新能源发展史上,一笔带过但又无比真实的一页。

所以,下个假期,如果你是新能源车主,要么提前规划好下高速补能,要么就带好充电宝和一颗佛系的心。

别再骂桩少了!高速充电排队的根源,其实是一场算不清的经济账-有驾

毕竟,堵在路上,也是一种修行。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