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的九月,风里都带着电味儿。
今年IAA车展一开,整个展馆就跟炸了锅似的。不是哪款概念车爆炸了,是中国人太多了——准确点说,是中国车企和它们的展台太抢眼了。你挤进比亚迪外场,得跟看周杰伦演唱会似的排长队;小鹏那边更夸张,人形机器人站C位,飞行汽车当背景板,陆地航母模型摆在中间,科技感直接拉满到科幻片片场。有德国老哥看完直呼:“这哪是来看车的?这是来参加未来博览会的。”
但有意思的是,咱们自己家媒体想拍个P7的内饰,差点被人群挤出去。什么叫“自家展台进不去”?这就是。可这恰恰说明了一件事:中国车,真正在欧洲站住脚了,不再是谁都不认识的“外来户”。
以前咱们出海,主打一个性价比,半价买理想那种打法。现在不一样了,零跑这次把Lafa5(国内叫B10)带到慕尼黑,压根不提“便宜”,反而走起了“都市潮男出行神器”的路线。你说它像谁?还真不像哪个现成车型,倒有点像年轻人拎着滑板穿街走巷的那种调性。设计线条利落,灯组锋利,一看就不是为家里三口人买菜代步准备的,是给那些住在城市公寓、喜欢打卡咖啡馆的年轻人量身定做的。
阿维塔更是玩得狠,直接甩出一台VISION XPECTRA概念车,全场就它敢这么干。燃油时代这种超前概念车满天飞,结果国内卷得太快,大家忙着推新车,谁还顾得上讲品牌故事?但在欧洲,阿维塔偏要反着来。他们老板陈卓一句话点破玄机:“我们不只是造电动车的,我们要让车有情感。”听着玄乎?其实就是在建立品牌认知——就像当年BBA靠设计语言立住人设一样,中国品牌也开始学着“先讲理念,再卖产品”了。
这边厢中国车企秀肌肉,那边德系三强也没闲着。奔驰纯电GLC彻底扔掉了“EQ”前缀,外观一眼就能认出是奔驰,封闭式格栅发光,三叉星徽嵌进去,稳重中带点科技范儿。宝马新世代iX3更绝,“鲨鱼鼻”回归,配上“数字天使光翼”大灯,座舱搞了个“视觉锥”布局,HUD、中控屏、方向盘全往驾驶者眼前堆,就一句话:电动化也不能丢了“驾趣”灵魂。
大众也不再圆润了,ID.CROSS概念车棱角分明,内饰追求极简但实用,齐泽凯说了句实在话:“中国人爱新技术,但造型才是第一吸引力。”所以他们搞了个“技术美观学”——听着拗口,其实就是让高科技看起来也顺眼。
最让人佩服的还是背后那套标准化体系。小鹏何小鹏在车展上聊起和大众的合作,说赚多少钱是小事,关键是学到人家怎么做事。底盘联合调校、流程管理、质量把控,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才是真正帮中国车企走向全球的“隐形通行证”。宁德时代当年被宝马盯了两年,800多页标准文档一条条过,最后才拿下订单。Northvolt堂堂欧洲本土企业,照样因为达不到标准被砍掉20亿欧元大单——规矩就是规矩。
所以说到底,这场中德电动对决,拼的早就不只是续航多少、百公里加速几秒了。比的是谁能用设计讲故事,谁能把标准做到极致,谁能真正沉下心来做“长期生意”。红旗喊“在欧洲,为欧洲”,比亚迪本地化建厂,奇瑞搞海外研发中心……剧本跟当年丰田推雅力士攻欧洲一模一样。
中国车出海,终于从“能卖出去”进化到了“该怎么卖”。这条路还长,但至少现在,人家愿意听你说话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