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季度#
汽势Auto-First|李德喆
九月末的这场新车大战仿佛就在昨天。热闹劲儿还没过,四季度的车市冲刺号角已经悄然吹响。
对于一些车企来说,四季度不仅仅是销量和市场份额的争夺,更可能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因此,无论是自主、合资、传统豪华还是新势力,从十月开始,真的应该脚踏实地了。
那什么才叫“脚踏实地”呢?
在汽势Auto-First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性看待市场需求,避免盲目跟风赛道。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或许不少人已经发现,近期的新车上市总要经历一次预售的考验,随之而来的则是预售爆单,动辄几十万的新车,一小时便订单破万。
据不完全统计,九月最后一周乘用车累计订单已经超过16万台。如果按照中汽协月度数据,九月乘用车终端销量预计220万辆。这样一来,仅靠这几款新车,一周时间就完成了整个国内乘用车市场约8%的销量。
新车预售原本应该是车企感知市场需求、优化产销匹配的有效工具,然而在市场极度“内卷”的环境下,这一模式已经变为部分车企制造虚假繁荣的营销道具。
而且不只是订单数据“注水”,更有甚者在销售环节刻意隐瞒关键信息,设下“消费陷阱”,还有像部分车企产销脱节,引发“履约危机”……
那车企又该如何“脚踏实地”呢?
其实,还是任正非的那句话,“汽车行业的根本还是要把车造好”。
毕竟无论订单数多亮眼、营销话术多花哨、配置如何高大上,最后都是消费者和用户来买单。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现在正重新正视市场的消费需求。
比如近期上市的吉利、捷途新车重新聚焦燃油车用户,目的就是为了要“油电平权”“油电同智”;而上汽通用高管则在发布会上透露,新车最终售价直到上市当天下午才敲定,中外股东双方“掰头”的目的就是“不破不立”……
可以说,这些举措恰恰印证了车企“脚踏实地”的本质:不是不做升级,而是不做“无用的升级”;不是不拼产品力,而是把产品力放在用户真正需要的地方。
当然,从行业层面来看,监管部门也在积极助推整车企业实现平稳发展。
像今年以来,工信部等主管部门对行业采取的一系列监管举措,包括从最基础的出台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到规范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与召回管理,再到规范智能驾驶宣传用语,以及推动车企缩短供应商支付账期等等。
由此可见,监管部门也并非单纯“约束”,而是通过夯实安全底线、明确发展规则、优化产业生态,帮助车企在合规框架内稳步前行,真正做到脚踏实地健康发展。
话说回来,对于广大车企而言,脚踏实地既是立足行业的根基,更是穿越周期、实现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金九银十,是今年收官的开始,也是群雄逐鹿、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窗口期。接下来,就看谁能把“脚踏实地”真正落到实处,谁才能站稳脚跟,为全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