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壮阔征程中,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 “北汽集团”)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 1958 年诞生以来,这家植根于首都的汽车巨头,不仅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更以诸多 “行业第一” 书写着自己的发展史诗:研制北京第一辆汽车 “井冈山” 牌轿车、打造新中国轻型越野车第一品牌 BJ212、成立中国汽车工业首家整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率先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
六十余载栉风沐雨,北汽集团已从单一的汽车制造厂,成长为涵盖整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汽车服务贸易、综合出行服务、金融与投资等全产业链的大型企业集团。截至 2025 年,其连续 13 年入围世界 500 强,位列第 201 位,稳居中国汽车企业第 5 位;旗下拥有极狐、北京越野、北汽福田等自主品牌及北京奔驰、北京现代等合资品牌,产品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全领域;研发体系布局五国七地,市场遍布全球 80 余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产量突破 3000 万辆,成为兼具国际竞争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汽车产业领军者。
本文将回溯北汽集团从艰苦创业到跨越式发展的演进轨迹,解析其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时代的转型突破,展望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未来蓝图,探寻这家百年车企基因企业穿越周期、持续领跑的核心密码。
一、初创与奠基:中国汽车工业的拓荒岁月(1958-1993)
1.1 诞生:从零起步的造车初心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汽车工业尚处于萌芽阶段,首都北京亟需建立自己的汽车工业体系。1958 年,在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时代号召下,北汽的前身 —— 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扛起了造车重任。一群缺乏经验却满怀激情的工程师和工人,以捷克 “斯柯达” 轿车为蓝本,克服设备匮乏、技术短缺的重重困难,仅用三个月便试制成功北京第一辆汽车 ——“井冈山” 牌小轿车。尽管这辆车性能简陋、产量有限,却迈出了北京汽车工业从零到一的关键一步,为北汽的诞生奠定了基石。
1966 年,北汽迎来了两款标志性产品的诞生。国内首款轻型越野车北京牌 BJ212 横空出世,其坚固耐用的性能与适应复杂路况的优势,迅速成为军队、政府部门的主力车型,更走进寻常百姓家,创造了生产年限横跨 50 余年、累计产量超 120 万辆的业界神话,奠定了北汽 “越野世家” 的深厚底蕴。同年,“北京 130” 轻型载货汽车试制成功,凭借实用可靠的特性,被 14 个省份竞相仿制,成为当时全国产量最高的轻型汽车。这一时期,“北京 212”“北京 130”、北京摩托车和北内发动机并称北京汽车工业 “三车两机”,享誉全国,北汽在轻型车领域的核心地位初步确立。
1.2 破冰:合资探索的行业先锋
改革开放的浪潮为北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83 年,北汽与美国 AMC 公司正式签约,成立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家整车制造合资企业 —— 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开启了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合作的先河。合资公司推出的 “切诺基” 越野车,凭借先进的技术性能和时尚设计,迅速风靡全国,不仅让中国消费者首次接触到国际水准的汽车产品,更为北汽带来了宝贵的合资管理经验与技术积累。
在这一阶段,北汽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产品结构不断丰富。从最初单一的小轿车,到覆盖越野车、载货车、乘用车的多元化产品线,北汽完成了从 “试制” 到 “量产” 的跨越。1993 年,北汽累计产量突破 100 万辆,用 35 年时间实现了从零到百万辆的历史性跨越,为后续的跨越式发展筑牢了根基。这一时期的北汽,既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拓荒者,更是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其探索与实践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二、崛起与跨越:集团化发展的黄金时代(1993-2011)
2.1 重组:集团化运营的战略整合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汽车市场开始加速发展,但北汽内部产权分散、实力薄弱、负担沉重的问题日益凸显。为破解发展困境,北汽开启了集团化改革的新篇章。2007 年,北汽集团正式组建,对旗下分散的汽车制造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形成了整车制造、零部件供应、研发创新、服务贸易、改革调整五大平台,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 “各自为战” 的局面。
集团化运营后,北汽迅速展开资源整合与能力提升行动。2009 年,北汽成功收购萨博汽车的核心知识产权,包括整车平台、发动机技术及相关研发数据,快速构建起自主品牌乘用车的研发制造平台,为自主品牌的二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北汽鹏龙、海纳川等产业链支撑企业相继成立,分别聚焦汽车服务贸易与零部件制造,形成了 “整车带动、零部件支撑、服务赋能” 的产业生态雏形。这一系列举措,让北汽实现了 “凤凰涅槃” 般的重生,为后续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2 合资:双轮驱动的规模扩张
21 世纪初,中国加入 WTO,汽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北汽敏锐把握机遇,通过两大标志性合资项目,实现了规模与实力的双重飞跃。2002 年,作为中国加入 WTO 后成立的第一家整车制造合资企业,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家企业创造了令业界惊叹的 “现代速度”—— 当年筹建、当年出车,仅用 63 个月便实现累计产销 100 万辆。其推出的索纳塔、伊兰特等车型,凭借高性价比迅速占领市场,伊兰特更成为当时中国汽车市场的 “新三样” 之一,圆了北京汽车工业的 “轿车梦”。
2005 年,北汽与戴姆勒集团携手成立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结束了北京市汽车工业没有豪华品牌的历史。北京奔驰以引进奔驰 C 级、E 级轿车为起点,不断拓展产品线,逐步成为戴姆勒全球同时拥有前驱车、后驱车、电动车三大车型平台,以及发动机与动力电池工厂的核心合资企业。如今,北京奔驰已实现发动机核心零部件与整机的出口,成为中德深化战略合资合作的典范,也确立了北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两大合资企业的成功,不仅为北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与技术积累,更推动其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2011 年,北汽累计产量突破 1000 万辆,从 100 万辆到 1000 万辆仅用了 18 年,较前一阶段增长速度大幅提升。此时的北汽,已从区域型汽车企业成长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骨干力量,为下一阶段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转型与突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升级(2011-2024)
3.1 战略重塑:“高新特” 引领的方向转型
2011 年后,中国汽车市场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技术掀起产业变革浪潮。北汽集团审时度势,提出 “高新特” 发展战略,为企业转型指明了方向:“高” 即围绕高效益强化高端制造与高端产品;“新” 代表以创新驱动加快新能源化与智能网联化步伐;“特” 则聚焦比较优势,打造特色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竞争力。
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实现从 “规模扩张” 到 “质量效益” 的转变。在 “新” 的维度,北汽早在 2009 年便率先成立新能源汽车发展平台 —— 北汽新能源,成为行业内最早布局新能源的企业之一。通过持续研发,北汽掌握了核心 “三电” 技术,完善了 “纯电为主、三线并举” 的技术路线,推出的 BEIJING-EU5、EU7 等车型深受市场认可,北汽新能源连续 7 年位居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第一,“北汽蓝谷” 更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第一股。在 “高” 的维度,北汽于 2019 年推出高端智能纯电品牌极狐(ARCFOX),并在日内瓦车展完成全球发布,标志着北汽自主品牌正式向高端市场进军。在 “特” 的维度,北汽强化 “越野世家” 优势,北京越野系列产品持续领跑硬派越野市场,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标签。
3.2 技术攻坚:双轮驱动的创新突破
北汽集团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围绕新能源化和智能网联化 “双轮驱动” 战略,构建起完善的研发体系。目前,北汽已形成整车研发、零部件研发和前瞻技术研发三大体系,拥有 1 万余人的研发团队,硕士及以上人员占比超过 30%;“十三五” 期间研发总投入近 400 亿元,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北汽不断实现突破。2024 年,北汽与宁德时代等共同投建北京时代电池制造基地,预计 2026 年建成投产后将为京津冀地区车企提供核心电池产品。其自主研发的新一代 CTP 电池采用高密度电芯与一体化封装技术,能量密度较传统电池提升 20%;新一代同轴电驱总成实现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的高度集成,效率突破 96%,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在智能网联领域,北汽以 “海豚 +” 战略为指引,掌握了智能座舱功能定义、人机交互设计、应用层软件开发等核心能力,推出的全球首款商业搭载 5G 技术的汽车产品极狐 αT,开启了智能汽车的全新时代。2025 年科博会上,北汽展示的全球首款舱驾融合 AI 平台,实现了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系统的深度协同,进一步彰显了其在智能网联领域的技术实力。
3.3 市场表现:自主品牌的全面崛起
在 “高新特” 战略引领下,北汽自主品牌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成为集团发展的核心动力。2024 年 1-11 月,北汽集团实现整车销量 153.34 万辆,其中自主乘用车销售 22.53 万辆,同比大涨 45.58%,主副发展引擎切换成效显著。
高端品牌极狐成为新能源市场的 “黑马”,2024 年 1-11 月销量达 6.9 万辆,同比大增 213.4%,下半年连续数月销量破万,成功迈入 “万台俱乐部”。其推出的阿尔法 T5 与阿尔法 S5 “双子星” 组合,凭借超长续航与高性价比,11 月销量突破 9000 台,成为市场爆款。与华为深度合作的享界品牌,则成为北汽品牌向上的 “利剑”,享界 S9 作为双方联合打造的旗舰车型,拥有 0.193Cd 超低风阻系数、3.9 秒零百加速、816 公里续航等优势,更具备 “车位到车位” 的高阶智驾能力,连续 17 周稳居 40 万元以上纯电轿车销量榜首。
在特色领域,北京越野持续巩固 “越野世家” 优势,2024 年 11 月交付新车 26048 辆,同比增长 67%,连续三个月批发终端 “双过两万”。“魔核电驱三剑客” BJ30、BJ40、BJ60 分别覆盖 “近郊轻野、硬派越野、长途自驾” 三大场景,其中 BJ30 连续 3 个月单月销量超 5000 台,成为方盒子市场的爆款产品。商用车板块同样表现亮眼,北汽福田 2024 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已初步完成全系列新能源商用车产品布局,剑指 “中国新能源商用车第一品牌”;北京重卡在国内外市场实现双突破,斩获多项行业大奖,全新发布的追梦青春号重卡进一步拓展了中短途物流市场。
3.4 生态构建:链主引领的产业协同
作为首都汽车工业的 “链主” 企业,北汽集团充分发挥整车企业的引领作用,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带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在首都北京,北汽已形成 “一区多园” 的产业格局:北京经开区聚集了北汽新能源等核心企业,顺义区打造北京奔驰新能源产业基地,昌平区加速建设氢能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密云区则建成享界智能生态超级工厂 —— 这座关键工序百分百自动化的 “黑灯工厂”,实现了重金属零排放与废气 100% 处理,成为绿色制造的典范。
北汽的产业链布局已延伸至京津冀乃至全国。北汽福田雷萨(唐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宣化产业基地相继投产,海纳川奔驰产业园在天津武清落地,带动京津冀地区配套供应商 600 余家,形成了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圈。通过旗下北汽产投,北汽已累计投资生态企业超 200 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超 100 家,覆盖从核心零部件到智慧出行终端的全产业链,构建起 “技术研发 - 资本赋能 - 产业升级” 的闭环生态。在绿色发展方面,北汽已建成 17 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 家绿色供应链企业,在京企业分布式光伏能力达 61 兆瓦,每年发电约 3800 万千瓦时,以实际行动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四、未来与布局:新质生产力引领的百年征程(2025-2040)
4.1 战略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突破
面对汽车产业深度变革的机遇,北汽集团将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明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面升级。集团成立由党委书记、董事长挂帅的创新推进专班,制定了清晰的技术攻坚路线图,重点聚焦下一代新能源技术、智能网联、氢燃料电池、前瞻材料等四大领域。
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北汽将持续深化电池与电驱系统研发,目标 2030 年实现固态电池量产应用,能量密度突破 500Wh/kg;下一代电驱总成效率提升至 98%,实现全生命周期零故障。智能网联领域,聚焦 6G 技术与高阶自动驾驶融合,计划 2027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规模化商用,2030 年推出具备城市全场景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汽车。氢燃料电池领域,依托昌平氢能基地,加速核心材料与系统集成技术突破,2030 年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下降 50%,续航里程突破 1500 公里。前瞻材料领域,研发轻量化碳纤维车身与可回收环保内饰材料,推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碳减排。
为保障技术落地,北汽计划未来五年研发投入超 1000 亿元,研发费用占比提升至 5% 以上;在全球范围内引进顶尖科技人才,目标 2030 年研发团队规模突破 2 万人,博士及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超 20%。
4.2 产品升级:全品类矩阵的迭代进化
未来,北汽集团将围绕 “用户需求” 持续优化产品矩阵,实现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协同发展。自主品牌将形成 “高端化、新能源化、特色化” 的鲜明定位:极狐品牌聚焦 20-40 万元高端新能源市场,2025 年推出全新阿尔法 6 系车型,搭载宁德时代神行电池,实现 15 分钟充电 525 公里的超快充能力;享界品牌深化与华为合作,2026 年推出基于全解耦滑板电动平台的新一代车型,实现车身与底盘灵活组合,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北京越野品牌持续强化硬派优势,BJ40 增程版凭借 1200 公里综合续航与超级越野性能,巩固 “新能源方盒子” 销量榜首地位,2027 年推出纯电硬派越野车型,填补市场空白。
商用车板块将加速新能源转型,北汽福田计划 2030 年实现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超 50%,重点推出新一代纯电动中 VAN 产品风景 i 系列与第六代智慧重卡欧曼银河系列,打造商用车智能生态;北京重卡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2030 年实现海外销量占比超 30%。合资品牌方面,北京奔驰将加大电动化投入,2025 年实现全系车型电动化版本覆盖;北京现代推出更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车型,重塑合资品牌竞争力。
4.3 全球化布局:国际生态的构建拓展
北汽集团将以 “一带一路” 建设为契机,升级全球化战略,实现 “全球资源配置 + 本地化运营” 的深度融合。在海外生产布局上,重点完善东南亚、非洲、中东三大制造基地:泰国基地聚焦乘用车与轻型商用车,2026 年实现年产 20 万辆;南非基地主打重卡产品,2027 年完成本地化率 70% 的产能建设;中东基地专注高端新能源车型,服务海湾地区市场。
在市场拓展上,针对不同区域需求定制产品:东南亚市场推出高性价比小型电动车与皮卡车型;非洲市场强化越野车与商用车的耐用性设计;欧洲市场主打极狐高端新能源车型,依托德国研发中心提升产品适配性。2030 年目标实现海外销量占比超 25%,海外收入突破 2000 亿元。
为应对全球化风险,北汽将构建 “双循环” 供应链体系,在东南亚布局电池与零部件生产基地,实现关键部件本地化供应;建立全球风险预警平台,依托合规管理体系保障海外运营安全。同时,深化国际技术合作,与欧洲车企联合研发新能源技术,参与全球汽车行业标准制定,提升国际话语权。
4.4 生态进化:智慧出行的全面落地
北汽集团将从 “汽车制造商” 向 “智慧出行服务商” 全面转型,构建 “产品 + 服务 + 生态” 的全新商业模式。在出行服务领域,整合旗下出行平台资源,2026 年在京津冀地区实现自动驾驶出租车规模化运营,2030 年覆盖全国主要城市,打造 “无人出行生态圈”。
在能源服务领域,依托北京时代电池基地,构建 “电池租赁 + 充电服务 + 回收利用” 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2028 年在全国建成 5000 座超级充电站,实现 “车电分离” 模式常态化运营。在数字生态领域,基于舱驾融合 AI 平台,打造 “车 - 家 - 路 - 云” 互联生态,实现车辆与智能家居、城市交通系统的无缝衔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出行解决方案。
通过生态进化,北汽目标 2035 年实现服务贸易收入占比超 40%,成为兼具制造实力与服务能力的综合型 mobility 企业。
五、成功关键:北汽集团的六大核心竞争力
5.1 战略前瞻:与时代同频的方向把控力
北汽集团六十余年的发展,始终彰显着 “紧跟国家战略、把握行业趋势” 的战略智慧。从 1958 年响应国家号召研制首辆汽车,到 1983 年率先开启合资探索;从 2009 年布局新能源汽车,到 2011 年提出 “高新特” 战略;再到如今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每一次关键决策都精准契合时代发展脉搏。
这种战略定力在产业变革中尤为凸显:当新能源汽车尚未成为主流时,北汽果断成立新能源发展平台,抢占行业先机;当智能网联成为竞争焦点时,迅速与华为等科技企业合作,实现技术突围;当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及时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正如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勇所言:“北汽的发展,是把企业命运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必然结果。” 这种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战略把控力,是北汽穿越周期的根本保障。
5.2 创新驱动:技术引领的核心爆发力
北汽集团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构建了 “自主研发 + 开放合作” 的创新体系。在自主研发方面,形成了五国七地的全球研发网络,拥有万人研发团队与近 400 亿元 “十三五” 研发投入,在三电技术、智能网联等领域掌握核心专利超万项。极狐品牌的超低风阻技术、北京越野的超级增程平台、舱驾融合 AI 系统等,均体现了北汽的自主创新实力。
在开放合作方面,北汽深谙 “借势而为” 的道理,与华为、宁德时代等行业龙头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享界品牌作为与华为的精诚合作结晶,集成了华为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的核心成果,成为品牌向上的关键抓手;与宁德时代共建电池基地,保障了核心零部件的稳定供应与技术领先。这种 “自主 + 合作” 的创新模式,既筑牢了技术根基,又提升了创新效率,形成了强大的核心爆发力。
5.3 品牌矩阵:多元协同的市场覆盖力
北汽集团构建了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品牌矩阵,实现了对不同市场层级的全面覆盖。高端市场有极狐与享界双品牌发力,极狐以自主高端技术为核心,享界依托华为生态实现品牌跃升,共同抢占 20 万元以上高端市场;中端市场有北京汽车与北京现代,凭借高性价比产品满足主流消费需求;特色市场有北京越野,以 “越野世家” 基因打造差异化优势;商用车市场有北汽福田与北京重卡,稳居行业领先地位;豪华市场有北京奔驰,持续引领高端合资品牌发展。
这种多元品牌矩阵既避免了内部竞争,又形成了协同效应:北京奔驰的高端制造经验反哺自主品牌,极狐的新能源技术为北京越野提供电动化解决方案,北汽福田的商用车渠道助力乘用车拓展下沉市场。多元协同的品牌布局,使北汽能够灵活应对不同市场变化,形成了强大的市场覆盖力。
5.4 生态构建:链主引领的产业凝聚力
作为首都汽车工业的 “链主” 企业,北汽集团具备强大的产业链整合与生态构建能力。通过海纳川零部件平台,实现了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与规模化供应,带动了京津冀 600 余家配套供应商发展;通过北汽产投,投资超 200 家生态企业,培育百余家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智慧出行的全产业链生态。
在区域协同方面,北汽将自身发展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通过多地产业基地布局,带动了区域产业集群升级;在绿色生态方面,建成 17 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助力首都绿色发展。这种生态构建能力,不仅提升了北汽的抗风险能力与成本控制能力,更彰显了其作为国企的社会责任与产业担当,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5.5 机制灵活:国企改革的活力释放器
北汽集团作为大型国企,始终以改革为动力,不断释放企业活力。在治理机制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结构,实现了决策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在经营机制上,推行 “市场化选人用人” 与 “差异化薪酬考核”,对核心骨干实施股权激励,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在创新机制上,设立了专项创新基金,鼓励 “微创新” 与技术攻关,建立了 “容错纠错” 机制,为创新试错提供保障;在合资合作机制上,形成了 “平等互利、优势互补” 的合作模式,北京奔驰、北京现代等合资企业的成功,均得益于这种灵活的合作机制。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北汽打破了传统国企的体制束缚,实现了体制机制与市场的高效对接,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持续活力。
5.6 国企担当:责任引领的发展向心力
作为首都国企排头兵,北汽集团始终将社会责任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这种担当不仅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更凝聚了发展的向心力。在经济责任方面,北汽作为首家年营收突破 5000 亿元的北京市属国有企业,累计为国家上缴税金超千亿元,为首都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民生责任方面,响应 “保供稳价” 号召,保障汽车产品供应,在新能源转型中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出行选择;在社会责任方面,参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向西藏、新疆等地交付新能源汽车,改善当地交通条件;在应急责任方面,疫情期间调配车辆与人员支援抗疫,彰显国企担当。
这种社会责任的深度践行,使北汽赢得了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广泛认可,在获取政策支持、项目资源与用户信任等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六、挑战与应对:新征程的破局之道
尽管北汽集团成就斐然,但未来仍面临多重挑战: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价格战加剧盈利压力;智能网联技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面临科技公司跨界竞争;全球化布局遭遇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风险;供应链自主可控仍需突破部分 “卡脖子” 技术。
针对这些挑战,北汽已制定清晰的应对策略:在市场竞争方面,通过产品高端化与差异化规避价格战,极狐聚焦技术优势,享界强化智能标签,北京越野巩固特色定位;在技术研发方面,加大核心技术投入,通过 “自主研发 + 并购整合” 双路径补齐短板,计划未来五年收购 3-5 家细分领域科技企业;在全球化运营方面,加强本地化团队建设与合规管理,与当地企业建立合资合作,分散地缘政治风险;在供应链方面,深化与国内供应商的协同研发,推动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部件国产化,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七、结语:百年北汽的征程永续
六十余载风雨兼程,北汽集团从北京第一辆汽车的诞生地,成长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标杆企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行有道・达天下” 的品牌理念。从艰苦创业的拓荒岁月,到合资扩张的黄金时代;从新能源转型的战略突围,到新质生产力引领的未来布局,北汽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国家同频、与时代共振。
面对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北汽集团以 “高新特” 战略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生态协同为支撑,正朝着 “百年北汽成就美好生活” 的愿景稳步迈进。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凭借前瞻的战略布局、强大的创新能力、多元的品牌矩阵、完善的生态体系、灵活的体制机制与深厚的国企担当,北汽集团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强国之路贡献坚实力量。
六十余载只是序章,对于北汽集团而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 的征程永无止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