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骤减58%,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难卖了!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两年前,俄罗斯车市还处于“抢中国车”的阶段,展厅里排队提车的场面不算夸张。现在过去没多久,气氛突然就冷下来了——看着那些空荡荡的展厅、价格越标越高,不少人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穿越了。
这半年多时间,中国品牌的销售数据直接掉到谷底,跌幅超过一半。速度快得让人措手不及,谁也没料到会来这么一下子。
不少朋友纳闷:车型还是原来的样子、配置也没有缩水,为啥买的人变少了?其实这里头可不是简单换个标签那么容易,有些事搁平时想不到,现在全摊开了给大家看。
。用本地品牌的钱就能买到外观新鲜、功能齐全的新车,这种性价比确实有吸引力。但去年下半年政策风向突变,一堆新规接连出台,把进口成本拉高了一截。这种变化,让厂家和经销商都跟不上节奏,只能临时涨价,可消费者哪受得住,说走就走。
政策调整来的太急,没有任何缓冲期,经销商利润被挤压完,大多数顾客干脆转身离开。这场操作放在哪儿都是够呛,更别说经济环境本来就不稳定的时候。
其实俄罗斯这么搞,也有自己的算盘。一方面财政紧张,需要从进口商品找补点油水;另一方面又要扶持自家品牌,但最吃亏的恰好是依赖出口市场的中国企业。本来靠低价打天下,现在优势没了,就像灯箱失去了电源,一下暗淡下来。
除了政策带来的压力,还有经济这一块更扎心。俄国家庭消费能力明显下降,本来日子过得紧巴巴,加上战争和制裁夹击,现在银行利率又飙升,用贷款买辆车成了富人的专属游戏。不光是物价天天往上涨,工资却一点动静都没有,还谈什么购车欲望?
政府资源优先投向军工和能源领域,对民生消费关注度降低,这时候想指望汽车成为生活必需品几乎是不可能。如果老百姓兜里没钱,再好的促销也是白搭,说到底就是没人掏腰包。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产品再怎么升级,都很难改变整体局势,这片土壤已经贫瘠到发芽都费劲。
不过话不能只怪外部环境,其实中国品牌自身的问题同样致命。当初火爆,是因为西方厂牌撤出留下真空,然后国内车型趁机顶上。但很多消费者心里明白,那只是权宜之计,要是真有什么风吹草动,第一个跑掉的大概率还是他们。有欧美厂回归消息传出来后,不少潜在客户宁愿等着,也不会轻易做决定,对信任感来说,这是道坎儿。
售后服务这一环也暴露短板。不少国产厂商布局挺快,却忽略配件供应与维修响应周期,经常出现修一次拖半个月甚至更久,小毛病积累多了口碑自然崩盘。这段时间门店关停数量增加,有些地方一个季度内店铺直接砍掉一半,看得出来大家对长期经营已经犹豫重重,“赚快钱”思路显然行不通啦!
当然,并非所有企业都选择撤退。有部分公司尝试本地建厂,通过组装方式减少税费,同时提升供应链稳定性,这招虽然慢热但起码能够稳住阵脚。从长远看,这才是扎根当地真正靠谱的方法,比单纯拼价格强太多。
这波销量暴跌,其实对行业也是警钟响起:仅凭低价策略或者短期出口模式,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海外市场迟早遇阻,要活下来必须重新定位打法。产品品质是一方面,但服务体系以及用户体验才是真的硬核竞争力。在俄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建立足够信任感,即使偶尔抓住机会也很难持续发展下去。“临时替代品”和“首选方案”,之间差距就在细节运营里体现出来,没有捷径可言。
有人觉得只要继续降价还能再撑几年,但事实证明效果有限,该投资还得舍得投入,比如建工厂不仅省钱,还能保证配套零件及时送达,提高售后效率。这种深耕当地市场的方法,就是为了应付各种不可控风险,而不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行情反弹或优惠力度上面,那未免太理想化了一点吧!
不得不承认,目前这些挑战对于大部分出海企业来说并不好扛。不过正因如此,从危机中倒逼转型也是一种机会。有决心、有耐心去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全球品牌,不止盯着眼前数字,更注重长期价值沉淀的话,以后的空间肯定还会有,只不过过程不会像以前那么顺畅罢了。“裸泳”之后剩下谁,全靠实力见分晓,没有侥幸成分存在,每一步都是考验团队综合素质与战略判断力的时候,该收拾好装备再次出发啦!
潮水退去之后,总有人站稳脚跟等待下一轮浪潮。所以面对当前困境,对于那些敢于深耕细作、坚持创新改进服务体验的玩家而言,无疑还有翻盘机会。而那些习惯赚快钱、不愿意承担风险的小团队,则只能逐渐退出舞台留给后来者发挥空间。当然结果怎样,还要看每一家公司的具体动作与未来规划,到底谁笑到最后暂时没人知道,但至少现在局势已经清楚摆在那里,各自选择各自承受,没有捷径只有硬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