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盘还是爆发?2000亿新长安,背后的四大疑问待解
01
最近,我们编辑部一直在聊一个话题。新长安汽车集团,56天火速成立,直接起步就冲刺世界一流。说真的,这么快的节奏,在汽车圈里少见。为啥能这么疯狂?
你可能注意到,长安刚官宣更名、总部落地,各种官方祝福刷屏。雷军甚至发文,把长安的160多年历史,夸成产业巨轮。朋友圈都在议论,说这次长安是开挂了。可如果你是个老司机,估计也会心里犯嘀咕。这么大体量的央企,难道真能又快又好?
坐办公室的朋友喜欢喊口号。啥‘打造世界一流汽车集团’、‘全球竞争力’。我呢,听多了,就会问,能不能真落地?还是走马灯一样换牌子、搞重组,最后折腾来折腾去,不过又一轮自high?
新长安的底气,真能变成车主手里的新体验吗?
02
先看底层逻辑。长安这波活,表面是换牌,核心其实是资源和权限的升级。
原来,中国长安是兵器装备集团庞大体系下的二级单位。很多重大事,得层层递批,磨个半年一年其实挺常见。说人话就是,创业团队天天等老板首肯。有时候项目已经黄了,审批还没下来。
现在,新长安直接成为中央直管一级企业,跟一汽、东风并肩。决策更快,资源更集中。集团一口气整合了117家分子公司,零部件那块交给辰致汽车科技集团,自己主攻整车。懂行的都知道,这种一体化,国内能玩明白的真不多。
还有钱。新长安注册资本200亿,在央企车企里第二。仅次于一汽的250亿。说给你听,就是想投啥项目,既有钱,也有自己做主的权力。未来到2030年,R&D投入计划累计超过1000亿。还要招募不低于500个顶级专家。
不止这些。三大新能源品牌,早就铺排好了。阿维塔、深蓝汽车、长安启源,各自有分工。背后还有‘香格里拉’计划,专攻电池、新能源平台以及IGBT。’北斗天枢’搞智能化,智驾、智舱、底盘啥都要抓。’海纳百川’则冲着全球五大市场。打个比方,就是同时开好几盘棋,步步得升级。
03
效率呢?说实话,很多人觉得央企就是慢,流程多。但这波新长安似乎想打破刻板印象。
工厂建设速度快,背后逻辑是朱华荣提的‘效率本质’。啥叫效率?不是瞎忙活,是有钱,有人,还敢拍板。比如跟华为的Hi Plus模式,1000人团队扎进阿维塔重庆总部。明年下半年首款新车就要出来。阿维塔未来5年要推17款新产品,MPV、跑车全都规划了。
深蓝走硬核技术路线。功率半导体直接联手龙头企业。深蓝L06用上了全球首款3纳米车规级座舱芯片,全系标配激光雷达。说实话,我亲眼看过L06实车,座舱那颗芯片能做的事,比传统国产车强一大截。
启源也不混吃等死。下半年上马Q07激光版,还有一款新小型纯电SUV和一台全新A06轿车。叶沛也喊话,要走‘高质量发展’,坚决不卷低质低价。现在很多品牌就是卯着价格拼命卷,等过一阵,留下一片烂尾项目。
资源,这次终于成了新长安手里的钞能力。别家的新势力公司还跟银行和VC死磕现金流,长安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讲真,这种舒适的处境,历史上没几回。
04
说句老实话,脚踏实地还是仰望星空?大多数车企宣传口号说得玄乎,落地一塌糊涂。长安这次玩真的。瞄准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具身智能。也没忘记继续探索海陆空立体新生态。
朱华荣把口气放得很大,到2030年,整车产销目标定到500万辆,新能车得占比60%以上,海外销量要超过30%。这些数字也不是乱拍的。新长安7月销量超21万,其中新能源超7.9万,同比增长去了73%。
这里我插一句。新品牌上线跑步前进,背后的管理和技术团队,其实比车型更考验一家公司底子。你可以临时组装几台能跑的车,想一年走完别人五年路,没那么容易。
一边是央企体制变革赋予的新决定权和动员力。一边是阿维塔、深蓝、启源各自差异化的技术探索。加上背后200亿注册资本和1000亿研发盘子,还没算政策扶持和高管层的技术野心。
车圈有句话。大象能跳舞,但需要合适的场地和节奏。长安一路走来,几经大风大浪。这次变革到底能否踩准节拍,让中国品牌真正在全球坐稳板凳?我和编辑部现在还在观望。
我们看过太多造车新势力一腔热血,最后资金链一断啥都没了。长安新故事开头很猛,后面能不能接住,值不值得普通消费者用真金白银买单?还得看真章。
老司机如我,话只能说到这。剩下的路,该走的坑,谁都绕不过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