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智驾鱼龙混杂,现在真该彻底整顿了

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成了车企宣传的“流量密码”。有的品牌自称“自动驾驶”,有的喊出“零接管”,甚至还有车企在广告里暗示“开车能睡觉”——这些夸张的标语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却也埋下了安全隐患。今年3月,某品牌新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碰撞事故,调查发现驾驶员误将辅助驾驶当作“全自动驾驶”,导致车辆失控;另一起事故中,车主用矿泉水瓶卡住方向盘,边开车边玩手机,最终追尾前车。这些血的教训都在提醒我们:智能驾驶的“野蛮生长”,是时候按下规范键了。

一、乱象丛生:车企把用户当“小白鼠”

去年某车企推出“代客泊车”功能时,号称“停车场内完全解放双手”。可实际使用中,车辆在狭窄车位频繁剐蹭,甚至撞上消防栓。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功能未经充分测试就投放市场。有用户爆料,自己花30万元买的新车,每次OTA升级后都会出现新问题,“方向盘突然抖动”“自动刹车误触发”等情况屡见不鲜,感觉自己成了“人肉测试员”。

车企智驾鱼龙混杂,现在真该彻底整顿了-有驾

部分车企还玩起文字游戏。明明是L2级别的组合辅助驾驶,却用“高阶智驾”“准L3”等模糊表述包装,甚至用英文缩写制造技术门槛。有销售人员在直播间宣称:“我们的智驾比特斯拉还厉害!”但当消费者追问具体等级时,对方却含糊其辞。这种误导性宣传让不少人产生错觉,以为车辆真能“自己开”,结果引发事故后才发现责任全在自己身上。

二、重拳出击:政策给行业戴上“紧箍咒”

车企智驾鱼龙混杂,现在真该彻底整顿了-有驾

今年4月,工信部一纸通知掀起行业巨浪。新规明确要求:禁用“自动”“智驾”等词汇,统一使用“组合辅助驾驶”;禁止车企拿用户做测试,所有大规模路测必须提前备案;就连频繁的OTA升级也要严格审批,紧急更新得走召回流程。

政策落地后变化立竿见影。小米汽车官网连夜修改配置表,把“小米智驾”改为“小米辅助驾驶”;理想汽车销售话术从“解放双手”变成“请保持视线关注路面”;华为联合11家车企发布《安全倡议》,承诺“绝不作夸大宣传”。更硬核的是技术管控——现在开启辅助驾驶时,车载摄像头会实时监测驾驶员状态,如果手离开方向盘超过60秒,系统立即发出警报并限制功能使用。

车企智驾鱼龙混杂,现在真该彻底整顿了-有驾

三、回归本质:安全才是智能驾驶的底色

整顿不是限制创新,而是为了更稳健地前行。在成都某品牌体验中心,笔者亲眼见到销售人员用互动游戏教用户理解“系统边界”:屏幕上随机出现雨雪天气、施工路段等场景,参与者必须快速判断何时接管车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辅助驾驶不是万能钥匙”。

车企智驾鱼龙混杂,现在真该彻底整顿了-有驾

行业也在探索更安全的技术路径。比亚迪最新车型搭载的“天神之眼”系统,能通过海量数据模拟极端情况。比如遇到突然窜出的电动车时,系统不再是简单急刹,而是结合路况预判轨迹,像老司机一样缓打方向避让。长安汽车则开发出“双冗余”控制系统,当主芯片出现故障时,备用系统能在0.01秒内接管,比人类反应快100倍。

四、未来可期:每个人都是安全出行参与者

车企智驾鱼龙混杂,现在真该彻底整顿了-有驾

这场整顿带给我们的启示远比想象中深远。上海车主王先生分享了他的经历:“以前觉得辅助驾驶越‘聪明’越好,现在才明白,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人车协同。”他的车上贴着女儿画的提示贴纸:“爸爸的手放在方向盘上”——这何尝不是科技与人文温暖的结合?

站在2025年的路口回望,这场行业变革恰似给狂奔的智能驾驶套上缰绳。当车企不再比拼夸张营销,当消费者学会理性看待技术边界,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就像一位工程师所说:“最好的智能驾驶,是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却始终默默守护安全。”

(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