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硬“不放弃燃油车”的丰田也扛不住了
丰田的财报,给全球市场扔下了一颗炸弹。
净利润,直接跳水44%!这已经不是滑坡,是直接掉下悬崖。
最可笑的是,几个月前,社长佐藤刚做出一个“悲观”预测,说利润要跌34.9%。现在看来,这哪里是悲观,这简直是盲目乐观,像个笑话。
这个全球汽车霸主,开年就演了这么一出大戏,踉踉跄跄,一点也不顺利。
每次出事,丰田高管们总能把腰弯成标准的90度,然后把锅甩得干干净净。
这次也不例外。财报上白纸黑字写着:都怪美国关税,让我们少了1.4万亿日元;都怪日元升值,又吞了我们7250亿日元。
潜台词就是:“不是我们不努力,是外面风雨太大。”
汇率和关税确实有影响,这没人否认。日元升值,海外赚的美元换回日元就变少了。美国突然变脸加关税,也确实打了丰田一个措手不及。
但过去几十年,日元疲软给丰田带来了多少出口的好处,他们怎么一个字都不提?
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外部环境,不过是一块“遮羞布”。真正的问题,出在丰田自己身上。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是今天才有的。十几年前的“丰田危机”,丰田章男被叫到美国国会接受拷问,那场面还历历在目。当时美国政府一边对丰田开出12亿美元的天价罚单,一边高喊“买美国货”,扶持自己的品牌。
信号已经这么明显了,丰田做了什么?
他们在北美的供应链本土化,动作慢得像蜗牛。北美工厂产量不小,但很多关键零部件,比如电控系统、氢燃料电池,还要从日本老家运过去。
结果就是,美国关税的每一刀,都结结实实地砍在了丰田的大动脉上。
直到今年被打得满头是包,丰田章男才想起来要砸200亿美元搞北美供应链。晚了!
看看北美市场的惨状吧。
营收涨了6.2%,利润却直接亏损211亿日元。卖得越多,亏得越狠。
昔日的利润奶牛,现在成了出血点。为了保住销量,只能降价促销,雷克萨斯开起来像精装修的卡罗拉,品牌价值早就被稀释得差不多了。
这种饮鸩止渴的玩法,就是战略短视的恶果。
更深层的原因,是这位昔日巨头的傲慢。
丰田章男对电动车的鄙视,是出了名的。“电动车是低级产品”、“要抵制到底”,这些话言犹在耳。甚至还公开嘲讽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畸形”。
这些攻击性的言论,听起来很硬气,其实是一种心虚。
这不过是在掩盖丰田自身在电动平台、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核心技术上,毫无建树的窘迫。用“打嘴仗”来转移焦点,只会暴露自己的外强中干。
日本人不是没见过世面。
2020年,日本工程师拆了一台特斯拉Model 3,当场就震惊了,说“我们造不出来”。特斯拉用一个中央计算模块,干掉了近百个ECU控制器,把复杂的汽车变成了一个智能终端。
丰田看懂了吗?看懂了。但他们做不到。
他们引以为傲的“精益生产”,讲究的是可靠、保守、慢工出细活。一个零件要验证十年再上车。这套逻辑在燃油车时代是优势,但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就是慢性自杀。
当特斯拉和比亚迪们在纯电赛道上一路狂奔,丰田却固执地抱着混动和氢燃料不放。
等到终于醒悟过来,匆忙推出bZ系列电动车,发现自己除了能给用户贡献一些笑料,在技术上已经被甩开了好几个身位。
研发跟不上,怎么办?只能在成本上动歪脑筋。
所谓的“降本增效”,说白了就是偷工减料。
于是我们看到,丰田成了召回榜上的常客。2023年12月一个月,就在中国召回了超过100万辆车。从燃油系统到车身内饰,问题五花八门。
“精益生产”的祖师爷,沦落到要靠偷薄钢板、阉割配置来维持生计,这本身就是对它造车理念最大的背叛。
丰田章男在年会上被股东“围殴”,支持率跌到历史新低,一点也不冤。
一个领导者,最大的责任是看清未来的方向。当巨轮的航向已经错误,船上的水手再怎么努力,再怎么表演90度鞠躬,也只是在为沉没提前举行默哀仪式。
财报上那44%的利润断层,就是战略误判、技术保守、透支用户信任共同挖出的深渊。
这场无人倾听的挽歌,和当年的柯达何其相似:一个拒绝颠覆自己的时代巨头,最终只会被时代所颠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