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热闹,核心就一个字:降。
好像一夜之间,所有说好要带大家消费升级、奔向美好明天的新能源车企,都开始卷起袖子,把价格往下猛踹。今天你降三万,明天我优惠五万,一派“谁不降价谁就是跟消费者过不去”的景象。
很多人看到这,第一反应是兴奋。觉得这是车企让利,是消费者的大胜利,以前三十万才能摸到的配置,现在二十万出头就能拿下,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但每次看到这种集体性的、趋同性的行为,我总习惯往后退一步,把时间轴拉长了看。因为商业世界里,很少有纯粹的“发福利”,所有看似反常的动作背后,都有一本更深层次的账。而这轮大降价,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车企们良心发现,不如说是一个时代的油门踩到了底,惯性滑行的开始。
这场景,像极了二十多年前的个人电脑(PC)市场。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PC是个时髦玩意儿。一台“奔腾”芯的电脑,动辄上万,是家里的大件。那会儿的电脑厂商,跟今天的新能源车企一样,意气风发,大谈“多媒体”“互联网”,每发布一款新品,CPU频率高一点,硬盘大一点,就是一次技术跃进,就能理直气壮地卖高价。大家比的是谁的技术更“黑”,谁的概念更“炫”。
然而,好景不长。当CPU从奔腾2跑到奔腾4,硬盘从几百兆飙到几十G,消费者开始麻木了。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点性能提升,在日常打字、上网、玩个扫雷的体验上,差别微乎其微。技术的“边际效益”在急剧递减。
然后呢?然后戴尔(Dell)就出场了。它干了什么?它不跟你聊虚头巴脑的技术愿景,它直接跟你算账。通过革命性的直销模式和供应链管理,把电脑的价格打了下来。康柏(Compaq)、惠普(HP)这些老大哥们,一开始是鄙视的,觉得这是“破坏行业生态”的低级玩法。但市场用脚投票,消费者就认便宜又好用的。
于是,整个PC行业的竞争逻辑,就从“技术创新”的竞赛,硬生生被拖入了“成本控制”的泥潭肉搏。大家不再比谁的CPU跑分高,而是比谁的供应链效率高,谁的渠道成本低,谁能把价格压到让对手无法呼吸。
你看,这剧本是不是很熟悉?
把主角换成今天的新能源车,逻辑是完全一样的。过去几年,是新能源车的“奔腾时代”。大家都在讲故事,讲“电动化”替代“燃油”,讲“智能化”颠覆“功能”。一块大屏幕、一套语音交互、一个还不错的辅助驾驶,再配上电机带来的零百加速快感,就能构成一套全新的“高价值”叙事,支撑起比同级别燃油车高得多的定价。
理想ONE用一个“奶爸”场景切入,蔚来用一套“服务”体系圈粉,小鹏押注“智能驾驶”,大家都在各自的赛道上,通过差异化的“技术”或“体验”溢价,活得很滋润。
可现在,情况变了。当几乎所有车都标配大彩电、大沙发、冰箱、彩电,当L2级辅助驾驶成了入门配置,当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的差异越来越小,消费者也开始麻木了。你说的那些功能,隔壁老王家的车也有,还便宜两万。
技术的低垂果实,被摘完了。真正能形成代差的“黑科技”——比如完全自动驾驶(L4/L5)、能量密度革命性突破的电池——迟迟没有到来。
那怎么办?继续在发布会上吹嘘那些“人有我有”的功能吗?消费者不买账了。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那条最古老、也最有效的路:降价。
这背后,其实是车企们的一本“三层账”。
第一层,是【金钱账】。这是最表面的。降价能刺激销量,抢占市场份额。在行业进入淘汰赛的阶段,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规模上去了,供应链的议价能力就强,单位成本就能降下来,形成正向循环。这笔账,谁都会算。但副作用也巨大,一是毛利率暴跌,从“赚钱交朋友”变成“亏钱赚吆喝”;二是对不起老车主,背刺“韭菜”的名声是跑不掉的,品牌忠诚度受到巨大侵蚀。道义上有亏,但生意就是生意。
第二层,是【情绪账】。这笔账,对消费者和车企来说,体验完全不同。
对于持币待购的消费者,降价带来了巨大的“决策焦虑”。你今天觉得这个价格是底了,买了,下个月对手出了个更便宜的,你瞬间感觉亏了一个亿。这种“等等党永远胜利”的预期一旦形成,反而会抑制当下的消费。大家都在等那个“终极底”,结果就是谁都不敢轻易出手,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对于车企老板们,这更是情绪的炼狱。看着财报上的亏损窟窿越来越大,看着对手的价格屠刀手起刀落,不跟,是等死;跟了,是找死。每天醒来,都是一场关于生存的豪赌。这种集体焦虑,会逼着大家做出更短视、更激进的决策。
第三层,也是最核心的,是【相对收益/机会成本账】。这才是这轮降价潮最值得我们警惕的地方。当一家公司,乃至一个行业,把绝大部分资源和精力都投入到“价格战”这个维度上时,它必然会挤压在其他维度上的投入,比如——真正的、颠覆性的研发。
当年PC厂商们在价格的泥潭里打得头破血流时,另一边的苹果公司在干什么?它在默默地研发iPod、iPhone,在构建一个全新的“移动生态”。当PC厂商还在为几个点的毛利抠破头时,苹果用一个全新的物种,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高利润的战场,实现了降维打击。
今天的新能源车企也一样。花钱搞价格战,就意味着花在下一代电池技术、下一代芯片、下一代算法上的钱会变少。大家都在卷“现有技术”的成本,而不是在投资“未来技术”的可能。这是一种战略上的惰性,也是一种无奈。因为远方的星辰大海虽然美好,但眼前的三餐饭票更加要紧。
所以,捋下来看,这轮降价潮,根本不是什么高定价时代的“提前结束”,而是那个靠“故事”和“概念”就能轻松赚钱的“黄金时代”的彻底终结。它标志着整个行业,从一个技术驱动、高举高打的增量市场,转向了一个成本驱动、贴身肉搏的存量市场。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短期看,确实能用更少的钱买到车,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但长期看,我们也要做好心理准备:你的车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贬值;你所期待的那些科幻电影里的“未来汽车”,可能要比预想中来得更晚一些。
当所有人都低头捡拾地上的六便士时,抬头看月亮的人,就变少了。这或许才是这轮喧嚣的价格战背后,最让人感到一丝凉意的注脚。当然,日子还得过,车也得看,只是别再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去期待一个产品,也别总想着自己能抄到那个完美的底。在周期的浪潮面前,我们都只是普通的赶海人,能捡到几个贝壳已是幸运,别指望能抱走整片沙滩。
共勉共戒。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