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雷军吹爆的小米YU7,大佬一句话戳到痛处
前几天汽车之家搞了个所谓的冬测。说实话,我一开始看到新闻时,心里还挺振奋的。毕竟,谁不想知道一款车在最严苛的天气条件下能跑多远?特别是小米YU7,刚上市没多久,续航达到了687公里。这个数字,给人一种牛逼的感觉。驾驶者都会想:能在极寒天气还能跑这么远,难道我买电动车就是这个理?
雷军马上就在微博强调:这款车达到了83.59%的续航达成率,续航第一。听起来是个大胜。很多硬核的车圈朋友一听,心里就不平静。前不久,车圈传奇人物陈震在一个行业交流群里,就当场喷了。大意是:这个冬测纯属误导。
为什么这么说?我琢磨了一下,也觉得挺有道理。10度的气温,能叫冬测?你想啊,北方0度以下的天气都算不上冬测的范围。0-10度本来就是个宽泛的区间,实际上,真正严寒天气很多时候都会在零下十几度。用这个区间的测试结果,去说明整个冬季的续航表现,的确缺少点硬货。
我记得那天我还翻了下手机笔记,曾经看到个搞笑的调研——在-15度的环境下,一块电池的续航至少会损失40%。那只是个估算,也不一定百分百准,但不说别的,至少说明在极寒天气中,续航掉得比平时快得多。你说,普通用户出去旅游、骑行,谁又会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硬要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下用车?没有电池技术的革新,续航难题就像个魔咒。
汽车之家那个冬测,硬是把这个测试范围拉到10度,结果还算一个漂亮的数字——687公里。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飘忽的续航神话,其实我一直在观察,很多人对续航的期待都容易被天花乱坠的数据迷了眼。你知道吗?据我估算,普通两驱纯电的百公里成本,光电池就得30块左右(这只算电池本身的电费和制造成本),算下续航比如400公里,电费也得120块。然鹅,修理、充电、等待时间等等,也要算进去。续航里程的数字,虽看似越高越好,但真正能用上的比例也就50%左右。换句话说,687公里,实际能用的,估计也在350-400公里左右。
问题不在这里。这次重新跑题——我真的想问:这场冬测究竟管用么?拿看似精准的数字去误导消费者,真的是对行业负责么?我说那些打鸡血的数据,能帮消费者做出理性选择?反正我是存疑。对于个体用户来说,更关心的是电池在低温环境下,能不能还保持个50%以上的续航能力。否则,夏天跑得还凑合,一到冬天,突然说你看续航还挺长,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太虚了。
汽车厂商和测试平台是不是该想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公布点更接地气的信息?-20度的续航衰减比测试,或者,车辆在-25度时,电池实际还能跑多少公里。这样,大家看得心里踏实。
我也得承认,技术的突破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电池在低温下的表现,牵扯到材料 science、热管理系统,甚至整车的能量管理策略。关联到供应链:你看,电池的原材料,比如锂、钴,耐低温性能的改良,去年我还听说某电池厂用新型隔热材料,能在-30度环境操作,续航只衰减20%,这个技术难度其实不低。可惜,这些东西还在研发路上,不能一夜之间普及。
(这段先按下不表)问:如果真能解决冬天续航难题,整个电动车的市场会发生什么?是不是消费者的期待会被彻底改写?我觉得挺难预测的。多年前,我还记得一个朋友说:你看,冬天提供续航保证的车,未来怎么可能比夏天还贵?电池的成本在哪里?这都成了个迷。
有个细节我还记得,前几天修理工跟我说过一句:电池在冷天里,慢得像磨洋工,真难搞。他那意思是:冬天开车,除了续航,电池寿命也折损得更快。没细想过,全冬天在低温环境下,电池维护是不是也要加大投入?这事儿让我开始怀疑:厂商宣称的续航数字是不是都带点‘戏’,真没想到低温续航这块,才是骨头里真正的硬伤。有人可能会说:那你买电车干嘛?还是买油车划算。我还真没觉得便宜,只是觉得这事得说透。
我还在想,之前一个朋友,买了新能源车,冬天开了一年,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不适应。可后来我问他:你会不会在零下20度的夜晚,还敢跑长途?他犹豫了一下,说:实话,我都不敢想象那种天气搭乘,怕一不小心陷进去。购车的痛点,除了续航焦虑,可能还在担心电池被冻死这事上。实际上,这样的担心,和咱们小时候冬天冻到手指疼很像——毕竟,谁都不喜欢在出门前费劲暖车。
(这段先不写后续)我觉得,未来要真正打破这个局面,可能还得靠技术革新。开发出能够在-40度环境下仍然保持80%续航的电池,或者主动热管理系统。这不算幻想,要不然,我们买电动车的心里总擺脱不了怕冷的阴影。
你觉得?我猜,普通用户其实最在乎的,不是百公里耗电多少,也不是续航第一,而是有没有办法在冬天开得安心。这一点,估计所有厂家还得继续努力。
(留一个问号,小小悬念)你们觉得,这样的冬测数据,到底能做到多大程度的参考价值?或者说,我们要不要自己拆开,看看车子到底藏着什么硬帮手?我也没那么深厚的技术知识,只能凭感觉说:低温续航,才是真正的硬核。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