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你到底在搞啥
朋友们,你们听说了吗
最近人民日报那篇文章,可把不少人都给炸了
居然用那么直接的语气问“英伟达,让我怎么相信你
”,这可不是平常的批评
你想想,平时我们都觉得英伟达的芯片,性能又牛又稳定
没想到背后居然藏着那么多“猫腻”
这事儿,真是让人心里直打鼓
美国芯片藏“后门”,中国的安全线要崩了
你侬晓得伐,这事儿从几天前开始发酵的
国家安全部一出预警,然后网信办就把英伟达叫去“座谈”,人民日报也跟着发声
整个局势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大家都在想:这些所谓的“特供版”芯片,到底藏了啥秘密
是不是在芯片里埋了个“后门”啥的
谁都知道,眼下很多重要的设备,比如新能源汽车、手术机器人、金融系统
要是芯片里真藏着“遥控装置”,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啦
想象一下,开车跑高速时,远程一按就断电
后果还能比想象的更惨吗
有人说,这些芯片还能追踪定位,甚至于远程关闭
“暴雷”事件:美国官员都出手了,英伟达怎么还想狡辩
说到这儿,还得提一提今年4月的事儿
那会儿,美国政府突然对英伟达的H20芯片做出口管制
其实这款芯片是专门为中国“量身定制”的“阉割版”,性能只有原版H100的20%
原来英伟达为了不被卡脖子,特意做了个“缩水版”,结果库存一下子堆积到70万片
直接让公司亏了135亿美元
黄仁勋,那位英伟达的老总,压力山大,跑了好几次中国,穿上唐装讲中文,想打感情牌
结果,7月15日,他正得意地宣布,美国政府批准恢复芯片出口
可是,好景不长,一周后,国家安全部门又发出预警,指明这些芯片可能带有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的功能
你说,这还能不让人心里打鼓么
这些芯片被用在新能源汽车、手术机器人、金融系统,难不成真的让司机在高速上突然“断电”
英伟达的“狡辩”:没情况,咱们只是用错了
7月31日,网信办正式约谈英伟达中国区负责人,要求他们提供书面说明
还要拿出完整的技术证明
只是在嘴上否认啥“后门”情况,没有拿出一丁点硬核证据
人民日报都点明了:英伟达是美国公司,必须遵守美国法律
美国的《芯片安全法案》明文规定,出口的芯片必须“可控”
大白话就是,情况不光在芯片本身
而在于它永远都处在美国的“遥控”之下
你想,芯片要是真的“安全可靠”
那怎么会还需要美国的“遥控权限”
这就像是一个人在家里装了个“锁”,还得让邻居帮着“看着”
国产芯片,救命稻草还是未来希望
其实,咱们中国的芯片产业
即使在高端芯片上还没完全甩开美国人那条“绳索”,但发展速度是真的快
比如说华为的昇腾系列芯片,性能已经差不多跟英伟达的A100差不多了,能跑到九成
昇腾910C用的Chiplet封装技术,让芯片更灵活
今年年初,华为昇腾芯片的市场占比才5%
到眼下已经飙升到23%了
整个国产芯片的份额也突破了28%
除了华为,寒武纪、地平线这些企业,也在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
字节跳动、腾讯、阿里这些大厂,也开始“试水”国产芯片方案
甚至于360都宣布了要全面转向国产芯片,华为的MindSpore生态系统,也帮企业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就算英伟达还在中国市场拼命扩张,说实话份额在不断缩水
市场风向变了,国产芯片要崛起
眼下,资本市场的反应也超级明显
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快要垄断变成了70%多,股价也开始下滑
而国产芯片的股票,却一路飙升
新势力造车企业也开始犹豫了,是继续用英伟达
这个情况变得越来越尖锐
国家层面也在大力推动国产替代,国企采购政策明确规定
国产芯片要占比不少于50%
各地产业园区也在疯狂招揽芯片人才,搞芯片教育培训,甚至于在老年社区搞科普
让老人也知道“国产芯片”的好处
你想,这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
而是一场中美科技“暗战”的缩影
美国用解禁芯片换利益,比如稀土资源;我们用政策、科技、舆论三管齐下
拼命抵挡技术霸权的渗透
挺是美国的《芯片安全法案》明确要求芯片要有“远控”功能,这就意味着英伟达即使想“干净”
在这种背景下,咱们更得提防了
★ 安全才是硬道理,国产芯片不容忽视
专家们都一直强调,眼下不是单纯追求“性能”的时候了
芯片得“可验证、可审计、可控”,不能让任何电子“锁”挂在国家关键设备上
咱们中国的立场也很明确:不能让国家的命脉被境外遥控,也不能让技术变成“锁链”
这次芯片风波,其实是咱们科技产业的一次“觉醒”——以后谁还敢轻松相信那些“特供版”芯片
谁还敢把国家的未来交给别人把控
算是,国产芯片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
即使道路上会有不少曲折,但咱们的方向从来没变过
2025年,咱们一定会站在科技的前列
让那些“后门”都变成尘埃
结语:看未来,咱们自己撑起一片天
这场“风暴”,让我们看清了很多情况,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只有自主可控
谁都不想天天担心芯片会“被遥控”,更别说关键设备要受制于人了
未来,咱们的国产芯片一定会走上更宽更强的路
技术再难,也要坚持自己搞
别让芯片变成“电子枷锁”
这条路或许会更难走,但只要咱们坚持
未来的中国芯片,肯定会越走越强
咱们也会变得更有底气了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这个观点可能不太一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