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启动召回115783辆汽车,涉及多款热门车型

一个清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像闹钟一样响起来,一条公告把城市里驶动的电动车队伍叫了个停——115,783辆比亚迪汽车进入了官方缺陷通报名单。

这个数字像极了电影里的临时演员表,既真实又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坐在方向盘后面的人,会不会成为统计数据的一部分?

比亚迪启动召回115783辆汽车,涉及多款热门车型-有驾

公告分成两段剧情。

编号S2025M0165I那一条,牵出的是2015款“唐”系列,共计44,535辆,生产时间为2015年3月28日至2017年7月28日。

原因比较技术:部分车辆的元器件在设计或选型上存在问题,可能让驱动电机控制器的主动泄放功能出现异常。

在个别极端情形下,电路板可能发生烧蚀,纯电驱动模式失灵,带来安全隐患。

应对措施是由厂家委托经销商免费为车主更新软件,把泄放方式改为电机泄放。

另一条编号S2025M0166I,牵出的是元Pro纯电动,涉及71,248辆,生产时间为2021年2月6日至2022年8月5日。

问题来源是生产装配环节:动力电池的密封垫可能安装不到位,密封性能下降,若长期高速涉水,动力电池进水,绝缘性能会下降。

极端后果是电池输出功率降低,存在安全风险。

解决方案是由授权经销商免费使用专用密封胶对电池壳体进行补强,恢复防水功能。

两起事件都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后备案的召回方案,相关法规为《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

围观群众的反应分成几类。

车主里,一位唐车主打电话给经销商问:“车会不会起火?”接线员回答道:“极端情况有风险,但厂家会先通过软件调整来排除隐患,免费处理。”另一位元Pro车主在朋友圈写道,涉水过急这事谁能想到,平时的下雨和过水坑成了隐形考题。

行业里的安全工程师指出,元器件选型和生产装配向来是质量链条上的两个薄项,一个偏差就可能牵出连锁反应,召回既是被动修补,也是一次公开的自检。

社交平台上评论热烈,有人支持厂方积极应对,也有人怀疑为何这些问题会被拖到现在才集中暴露。

比亚迪启动召回115783辆汽车,涉及多款热门车型-有驾

把事件放回更大的背景来看,电动汽车进入家庭生活不过十几年,产品迭代快,供应链复杂,类似波动并非罕见。

但频繁的召回也提示监管与厂商需要更严密的前端把关:设计环节的审核、装配线的抽检、以及上路后对极端场景的模拟测试都不应松懈。

在这个故事里,技术是主角,责任是旁白。

比喻成一场舞台剧:部件是演员,装配线是后台,测试是彩排。

若彩排不够细致,首演上台就可能出现走位错误,台下观众便要承担风险。

对于车主而言,最现实的问题变成了三个:及时拿到厂家的通知和免费处理;在维修完成前避免高风险场景;关注官方通告,保存好车辆保养和维修记录。

有人会问,厂家的补救够不够及时?

监管是否应更早出手?

大家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里写出亲身经历或看法:曾经收到召回通知的处理体验如何?

对厂家的补救方案是否满意?

这场关于安全和信任的讨论,才刚刚开始。

回到开头那条突如其来的公告:115,783辆车被点名,其实提醒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快速发展的技术不能以安全打折做代价。

结尾再抛一个问题给读者:在拥抱新技术带来的便利之时,怎样的监管和企业行为能让人心里更踏实一点?

欢迎留下观点,一起把这出戏继续看下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