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汽车崩塌背后:从低价爆款到工厂停摆

哪吒汽车崩塌背后:从低价爆款到工厂停摆

2022年那会儿,哪吒汽车在我们车友群里一度成了话题中心。小区门口经常能看到那台外形不算惊艳、但价格着实“下得去手”的小SUV——V系列。邻居老刘当时还开玩笑,说这车便宜得让人怀疑是不是“塑料壳糊的”。可真别说,买回家跑了两万多公里,也没出啥大毛病,就是有一次倒车影像卡死,还得重启中控才能恢复。售后师傅边修边嘟囔:“系统就这水平,忍忍吧。”

哪吒汽车崩塌背后:从低价爆款到工厂停摆-有驾

不过也就是三年光景,这牌子就像被谁按下了暂停键似的,从热销榜首到如今工厂大门紧闭,留下一堆未发工资和欠款纠纷。有时候路过闵行那个办公楼,看见物业贴的告示,都觉得唏嘘。这地方半个月前才搬进来,人却早走空了。

身边不少做销售的小伙伴聊起哪吒都摇头,说到底是自己把自己作没的。最初靠低价和补贴政策冲销量,那阵子8万块钱买个空间还凑合的小SUV,不少人图便宜直接全款提走。据说有些数据水分挺大,有营销岗出来爆料,说2022年冲销量的时候,有两万多辆其实是“零公里二手”,先上牌再卖给经销商,经销商消化这些库存花了一整年。

哪吒汽车崩塌背后:从低价爆款到工厂停摆-有驾

后来价格体系乱套,经销商怕亏本不敢接盘,新招来的渠道资源也跟着黄了。一位在北方做渠道拓展的朋友吐槽,“去年还想着能不能搭上哪吒快车,现在想想幸亏收手早。”而且据说张勇(前CEO)一直心心念念要突破15万辆这个数字,是不是受以前北汽时期遗憾影响不得而知,总之高层目标定太死,下层拼命往上顶,到头来反噬自家品牌。

其实圈里流传最多的是GT项目那段插曲。本来公司内部很多人都劝别搞什么双门电动跑车,可张总非要拍板。“我没失败过,让我试一次又怎样?”他的话不少员工记忆犹新。当时软件团队甚至停掉L系列开发,全力支持GT。但事实证明,这种偏执并没有换来市场认可。我亲戚去年底订了一台S版本,还专门问我怎么看触控式座椅调节,我只能苦笑,“你等用几次就知道为啥大家吐槽它。”

L上市倒是火了一把,大五座增程版刚发布72小时订单破万,但好景不长。今年春天供应链断裂,线束、座椅轮番缺货。桐乡工厂停车场堆满缺件新车,看着真扎眼。有维修师傅私下讲:“现在谁还敢押货?账期拉九个月,小企业撑不起啊。”还有店里急需电池包的时候直接找第三方采购,比总部集采便宜一万元左右,这事儿传开后更没人信任原来的供货体系。

至于大众合作机会错失,也是让不少技术岗叹气的一笔。据听研发部同事讲,当初大众看中了他们的新架构,但因为决策迟缓加进度拖沓,被别人抢先一步。如果老板果断点,也许结局不同。这种关键节点优柔寡断,加上一言堂风气盛行,上面怎么拍板下面就怎么干,中间没人敢提异议——时间久了,公司自然越来越僵化。

哪吒汽车崩塌背后:从低价爆款到工厂停摆-有驾

组织内部派系斗争也是老生常谈。不止一个离职同事抱怨方案竞争最后还是领导亲信胜出,有能力的不如站队稳妥。今年四月准备上市时,高管们已经开始分蛋糕,不懂业务的人安插到副总监岗位,还有直营模式刚见效相关负责人被调去海外业务,本地交给熟悉的人马打理,“先用再换”成惯例。一些直营店客户资料甚至被导向传统经销体系,据销售透露这样搞只会削弱直营效果,把本该沉淀的数据白白送出去。

三电系统采购也是迷雾重重。有师傅私底下算账,如果舟之航这种供应链公司每台比市价贵1万元,仅仅40万辆累计成本差额就是几十亿。他们有时候维修急需配件,却发现自采反而更划算。“你说怪不怪?”

哪吒汽车崩塌背后:从低价爆款到工厂停摆-有驾

到了今年初,公司资金链彻底绷不住,多数员工发现奖金又延迟发放,一些产线朋友索性另谋出路。据银行圈熟人讲,本来年底贷款还有38亿,一转眼只剩3亿多,全靠抽贷抽出来的命悬一线。而E轮融资据说估值从400多亿砍到60亿都无人接盘,就连周鸿祎直播带流量也救不了局面——资本市场对腰部造车新势力已经完全失去耐心,再怎么折腾也无济于事。

八月份,我特意绕道去了趟桐乡工厂看看,大门口石碑字迹依旧清晰,但院内只有零星人员进出,还有人在守着等待复工消息。不少供货商、员工和老用户,都在微信群里盼个准信儿。“什么时候能拿回工资?”、“我的售后咋办?”、“还能复活吗?”类似问题每天刷屏,却始终没有答案。

哪吒汽车崩塌背后:从低价爆款到工厂停摆-有驾

记得前年夏天夜骑经过闵行办公室楼下,还碰巧遇见几个加班出来的小伙子,他们聊起自动驾驶配置升级,说以后OTA推送会方便很多。但现实却是一地鸡毛,该裁员裁员,该降薪降薪,只剩朋友圈偶尔有人晒晒当年的购车合同或者钥匙扣纪念品,自嘲一句:“青春喂狗。”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哪吒汽车崩塌背后:从低价爆款到工厂停摆-有驾

部分信息整理自行业访谈及维修技师闲聊,如有误差请谅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