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董事长尹同跃亲自飞到深圳,和任正非面对面聊了半天,我觉得这个场面告诉咱们一个信号:华为和奇瑞的合作,可能要上新台阶了。智界这个品牌,现在两款车还挺小众,S7和R7,销量也算中规中矩,但传闻说智界9要来了,直接9!两个字微博暗示,别说,这广告语挺劲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任正非今年特别忙,不光是奇瑞,其他几个车企老板都去找过他,感觉像是变局的风向标。
我这儿一个朋友是某地方4S店销售,刚跟我说,奇瑞这次想靠华为把智界品牌做成智能化的标杆,毕竟华为的芯片、通信技术过硬,这可不只是简单贴个华为logo。前段时间我去参加一个行业交流会,听研发那圈子的人说,车企和华为合作,里面的谈判其实是供应链博弈的缩影——华为拿芯片和智能系统做硬通货,车企则得往研发环节里投更多钱,用于软件适配和硬件升级。就像农村盖楼,不光得有钢筋水泥,还得有智能电梯和安全监控,华为就是那个电梯和监控的制造商,想咋用都是烧钱活。
说句我前面没说清楚的,其实单纯靠技术堆叠不见得就能赢市场,智界之前的S7销量大概低于2万台(这数据是体感,不完全公开),而且用户反馈不少说内饰质感差点意思,跟同价位的吉利星越L比,那个车的做工感觉更细腻。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这事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十一档期,我在长沙转了几个品牌的展厅,手都摸得烂了。细节决定体验,这不是华为的芯片香就万事大吉了。
顺便提一句,我有个修理工朋友对我吐槽过,智界车早期软件升级不够及时,用户有时候白画了不少圈,折腾软件部分根源,比硬件供应还麻烦。其实这挺能说明合作难度,别看是华为品牌,车企研发部门肯定得投入大力气做二次开发,这跟帮人写合同不一样,得对技术活动真格。
任正非频频跟车企老板会面这事,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华为真的要撕掉卖方案的标签,进军整车制造,还是继续做一个智能系统的供应商?尹同跃跟他的聊天里,数据谈得多吗?我不好说,但接下来智界如果推出9系,售价估计在15万-25万区间(这是我的粗略猜测),市场能不能买账?毕竟同价位,吉利、长安、甚至比亚迪都虎视眈眈,性价比和品牌力都很难忽视。
另有意思的是,这段时间多家车企老总频频去拜访任正非,除了奇瑞,还有长安、东风啥的——看起来不是随便跑跑腿,而是想借华为这把智能科技铁锤,敲开变革之门。车企老板在高铁上还跟我打趣说,现在不抓华为的点,怕年底考核又掉链子。这话虽带点玩笑,但反映的确实是压力山大。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起去年年底一个小细节:智界S7的座椅加热其实非常实用,尤其冬天坐进去,暖手袋一样,那种体验是很多同价车缺的。小细节里有大智慧吧?这种优点宣传不够,客户感知差,也许未来得跟华为营销团队再磨合。暖手袋那事,我朋友懒得再跟我解释,说谁没点好东西,关键卖不出,浪费!
还有个跳题,我突然好奇,任正非那么多对话背后,他真正想要的是车企开出来的订单和量产车数量?还是用这些合作案例,培养智能汽车新生态,把华为的技术撑起来?(这段先按下不表)
有一个我自己心里的小盘算:如果智界9真上市,假设综合成本在12万左右,毛利率能保持15%,这样的价格带和利润水平,华为和奇瑞能撑多久的市场试水期?而竞争对手们抢得凶,众多智能化升级的车型,也在不断打价格战,这份合作深度到底值不值?是基于技术优势,还是市场策略博弈?
回到现场,我跟一个华为内部朋友聊过,他们很清楚汽车行业的漫长周期,不指望今年爆发,更多是为未来5到10年布局。奇瑞和任正非的这次面谈,很可能是一次深度的战略梳理,不单纯是产品层面的交流。走进华为深圳总部,随手能感受到那种科技护城河的厚重。你说,这样的面子和资源,奇瑞能不能真正搭上?还是说,这只是华为智能车版图里,棋盘上很普通的一颗棋子?
聊聊你们怎么看?智界9系真能成为技术标杆,还是会重蹈前面两款车市场反响平淡的老路?你觉得华为和车企的合作,是卖智能配置,还是最终能做成智能车?别光看新闻,我想听听真实的生活声音。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