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研发砸三百亿,狂申了五百多专利,要自己定游戏规则

嗨,朋友,深夜刷手机呢吧?

我刚看到一条新闻,特没劲。说比亚迪又申请了个国际专利,叫什么“极片、极芯、电池及用电设备”。

你看这名字,干巴巴的,跟白水煮鸡胸肉似的,闻着都没味儿。

底下还配了俩数据:今年比亚迪国际专利申请量涨了快八成,上半年研发砸了快三百亿,也涨了五成。

最后,文章末尾还特别标注:AI算法生成。

绝了。

连AI都学会写这种四平八稳、看了等于没看的“简报”了。它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但绝不告诉你这事儿到底有啥门道。

这事儿要是就这么看,三秒钟划过去也就忘了。但你把这几个数字串起来,再想想这几年风云变幻的全球市场,那味儿一下就出来了。

这根本不是一条科技新闻。

这是一封战书。

有意思的是,这封战书的抬头,写的不是任何一家车企的名字,而是写给过去那个“世界工厂”的时代。

说白了,比亚迪这哪是慢悠悠地在申请专利啊。

这分明是在自家后院,一边哼着小曲,一边不动声色地……囤积军火。

咱们把时间往回倒个十年、十五年。那时候提起中国制造,你脑子里是啥画面?成千上万的工人在流水线上,拧螺丝、贴标签,把一堆从国外运来的零件,组装成一部手机、一台电视,然后贴上别人的牌子,浩浩荡荡地运往全球。

比亚迪研发砸三百亿,狂申了五百多专利,要自己定游戏规则-有驾

我们是“手”,是世界产业链里最勤劳、最能吃苦的那双手。但“脑子”——也就是核心技术、专利标准——在人家那儿。

这模式爽不爽?初期挺爽。解决了就业,赚来了外汇。但时间长了,就跟给人打长工一样,你发现自己累死累活,最后分红的大头永远是东家的。人家一句话,说不给你零件了,你这边的流水线就得立马停摆。脖子被人家死死卡着,这滋味,谁尝过谁知道。

那时候,我们的企业在干嘛?忙着“市场换技术”。我们开放巨大的国内市场,笑脸相迎,就盼着外资巨头能赏我们点汤喝。结果呢?市场让出去了,核心技术人家藏得严严实实,顶多给你个过时的生产线让你玩玩。

就像你请客吃饭,想着能从大厨那偷学两手绝活,结果人家只是让你帮忙洗了洗菜,最后连菜谱的封面都没让你摸着。

所以啊,你看懂比亚迪现在干的这事儿,就品出滋味了。

近三百亿的半年研发投入,是个什么概念?这笔钱,比特斯拉同期的研发投入还要多。放在A股市场里,能超过95%以上公司的全年营收。这已经不是小打小闹地搞个技术升级了,这是要把整个家底都押在技术这条赛道上,玩命地往前冲。

还有那557个国际专利申请,同比增长近八成。专利这玩意儿,普通人看着头大,觉得就是一张纸。但在国际商业战场上,它就是你的护城河,你的碉堡,你的长矛和盾牌。

过去,我们的企业出海,最怕的是什么?专利诉讼。你好不容易把产品卖到人家地盘,刚有点起色,人家一纸诉状就把你告了,说你侵犯了他某个犄角旮旯里的专利。你百口莫辩,要么赔一大笔钱,要么灰溜溜地退出市场。为什么?因为你手里没牌啊,你赤手空拳闯进了人家的牌局。

现在比亚迪在干嘛?他不是在等着别人出牌,他是在自己印牌。

“极片、极芯、电池及用电设备”,这名字看着土,但它覆盖了从电池最基础的材料,到核心部件,再到整个电池包,最后到应用这些电池的设备的全链条。

翻译成人话就是:哥们儿我不光自己会做一桌满汉全席,我还自己种菜、自己养猪、自己酿酒、自己打造锅碗瓢盆。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上的最后一道菜,所有秘方、所有工具,专利都在我手里。

比亚迪研发砸三百亿,狂申了五百多专利,要自己定游戏规则-有驾

你想跟我合作?可以,坐下来谈。你想绕开我单干?对不起,你从A到Z,总有一步会踩到我埋下的“专利地雷”。你想告我侵权?来啊,互相伤害啊,看看谁的“军火库”更硬。

这,就叫游戏规则的改变。

从前是我们在别人的规则里小心翼翼地找生存空间,现在是我们要拿着自己写的规则,去敲世界的门。

我有时候在想,这背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驱动?

是王传福一个人的高瞻远瞩吗?肯定有。但更深层的,我估摸着,是一种憋了很久的劲儿。是一种“凭什么”的执念。

凭什么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工程师队伍——所谓的“工程师红利”——却只能干一些组装的活儿?凭什么我们的市场能养活全世界的品牌,却孵化不出自己的技术巨人?凭什么我们不能定义下一代的技术标准?

这股劲儿,你把它放到比亚迪身上,就变成了不计成本的研发投入和疯狂的专利布局。你把它放到华为身上,就变成了面对封锁时,“备胎”一夜转正的悲壮。你把它放到我们身边无数个叫不出名字的创业公司身上,就变成了那些在实验室里熬红了眼的年轻人。

这已经不是一个企业的选择了,这几乎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

我认识一个在某大厂做电池研发的朋友,他说他们内部有个笑话,叫“专利KPI”。每个工程师,每年都背着产出多少专利的指标。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过去是生产线上的工人背KPI,计件算钱。现在是穿白大褂的博士们背KPI,按“思想的产物”算绩效。

你听着觉得卷吗?当然卷。但这就是现实。当一个后发者想要追赶甚至超越的时候,他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一场马拉松。他不能停,也不敢停。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这条AI生成的新闻,你还会觉得它无聊吗?

那串冰冷的专利号“PCT/CN2025/089403”,不再是一串代码,它背后是成千上万个工程师日以继夜的推演和实验。

那笔近三百亿的研发费用,不再是一个财务数字,它是砸向未来战场的一发发真金白银的炮弹。

而比亚迪,这家靠电池起家,一度被嘲笑“名字土”、“车标丑”的公司,正在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告诉全世界一件事:

那个靠廉价劳动力和市场规模躺着赚钱的时代,彻底过去了。

现在,牌桌上的游戏,得按我们的玩法来。我们不仅要上桌,还要当那个发牌的荷官。

当然,这条路不好走。前面有老牌巨头的围追堵截,身边有同样野心勃勃的同行在贴身肉搏。今天你领先一个身位,明天可能就被人弯道超车。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战争,技术壁垒建得再高,也总有被攻破的一天。

但那又如何呢?

至少,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清晰的信号:那个曾经只会埋头干活的“长工”,已经抬起了头,学会了自己磨刀,自己铸剑。

这盘棋,才刚刚开始。

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里碰一碰呗。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