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里灯光永远是明亮的,但见惯了这些“光鲜亮丽”的产品,我更愿意从地板的划痕和销售的眼神里读产品的冷门线索。新款问界M7刚刚预售,还没上完整体菜单,却已经吊足了买家的胃口。你想买?先别急着掏钱,不然你一激动,钱包就可能会被厂商“定点打劫”。
所谓28.8万—36.8万的预售价,像是一张精心叠好的扑克,闪着光还撒着胡椒粉,但你要问,这价格有没有下分空间,实话实说——肯定有。6小时收了13万个“小订”,这数据刷新了一大批人对于国产新能源的认知。但我跟销量表没感情也不冲动,因为老款才25万起售,新款蹦到29万,哪怕上市后象征性下调个一两万,这“猪肉价式”的涨幅,还真不是靠一张嘴能糊过去的。
如果你是那种顺着宣传语滑下订单的人,我建议你拿个放大镜,翻翻过去的数据。大厂都在吃瓜,但真要把钱砸进去的人,未必能乐在其中。实际情况嘛,小订(2000块,下单随时可退)只是玄幻数字,顶多算各地销售发起的一轮全民凑单运动。华为全国几千家经销店,几万个销售,每人收几个小订,网上就能把这场小订秀办得轰轰烈烈。但真要看下订后几成转化为实际购买,业内平均30%都乐观了。小订的数据,更多是给标语用的,和你的银行账户无关。
有趣的是,厂商那么聪明,难道会直接把新款定价拉高,把预算卡死在28.8万的门槛上?你妄想对方手里没牌,不自砍一刀肯定不靠谱。真正的牌面还藏在后面——两个低配两驱版本。 增程的两驱Pro和两驱Max,这才是问界留给精明买家的终极生命线。绝大多数城市道路,消费者哪怕看了四驱的参数都不会为它买单,更多是被技术名词晃得头晕目眩。实际用车里,六座变成摆设,四驱耗电几乎等于烧钱,功能过剩还添麻烦。说到底,问界就是要靠26万和二十几万的两驱增程版,来对冲四万块的涨幅,把预算拉回到正常值。
行业习惯是,重点配置总要晚上个半拍,上市当天才亮完整盘,跟掏蛋糕里的葡萄干一样。不排除问界会在上市当天或者明年1月1号以后推出两驱增程低配版本,碰巧那时候新能源购置税加收一半,车价顺势上浮个万把块。厂商跟政策玩捉迷藏,低价版犹如一把瑞士军刀,正好顶上来和涨价互杠。这个节奏,等一下没毛病,只要你还没被“买新不买旧”的焦虑怼得睡不着觉。
说到座椅,你是五座派还是六座信徒?这问题其实很简单,M7本质上就是个五座车型,六座是配着卖的。你想省钱,家用不亏本,自然五座。六座版留给预算充足、平时全家齐上阵、三排座椅都用得上的特殊人群。如果真想体验满员模式,干脆一步到位买问界M8,空间与舒适度提升不止一点半点。前几天听一哥们说,买六座就是想让丈母娘和小舅子也能一块儿出趟远门,不多说,这需求我能懂,但不推荐随便效仿。
再来聊个让人抓耳挠腮的话题:今年年底到明年初,新能源车购置税开始加磅。翻下桌底,至少有6个车企在憋新车,准备年底上市抢个好彩头。你问什么时候买电车最划算?说实话新能源时代没有“最优解”,只有“等等党最爽”。新一点的配置,下半年肯定还有更有吸引力的车型。要是不着急凑热闹,钱包攥得紧一点,也许到最后能多出一套轮胎、一份保险,甚至多出一杯奶茶加冰。
也有朋友问,等车等到发疯,前脚刚上一款新车后脚又一大波升级,新能源是一场没完没了的军备竞赛。说到底,我们都在用自己的钱,给厂商的“进化论”投票。等的意义,并不全在节省那点购置税和低开版本,更是给自己多一点选择权,也许还能看见一两条新“优惠”浮出水面。
这些年,车市越来越像某种法医现场。关键证据永远不在新闻发布会上,也不在厂家朋友圈。真正需要“验尸”的是价格曲线、配置清单,还有那一份带着套路的购车流程。问界M7只是一具新上市的“好尸体”,但你要敢下刀,最好等它脱完妆,补完坑。见惯了岁月和人性,厂家不会自砍至血流成河,便宜永远在后面闪现。
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新车到底等or不等?我的习惯是:不着急,先观察,等刀落地。何况这届新能源,变动本身就是进化的一部分。比起一时冲动,不如给自己和钱包留点弹性。毕竟,在车市这个“案发现场”,犯罪现场的最佳证据往往都在最后才露面。你要提前落定,恐怕就要留下点“经济上的指纹”了——这要是被老婆查出来,场面未必比失血点还尴尬。
那么你会等吗?还是觉得贵也无所谓,先准备当“大冤种”交订金?每次这个节骨眼,选择权都在等待的人手里。电车时代,厂家进场不断,消费者做选择就像做推理。你不等、不看、不算,那证据永远不完整。到底是先下订单,还是等低配两驱来救场?我说不准——只能提醒一句,课还没上完,问界还没给出所有答案,你就急着交卷,万一买贵了,只能悄悄把购车合同埋在心底的“后悔箱”里了。你是等,还是定?现场还等着你的决定。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