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理想汽车发布《关于理想i8安全性碰撞测试的说明》,正式回应此前引发舆论风暴的“i8与乘龙卡车对撞测试”争议。这场由车企主导的碰撞测试,因测试场景的戏剧性、技术细节的模糊性以及品牌间的摩擦,演变为涉及商业伦理、技术标准与公众认知的复杂事件。
7月29日,理想汽车在i8上市发布会上公布了一段碰撞测试视频:理想i8以100km/h速度与8吨乘龙卡车正面对撞,卡车驾驶室与货箱分离、车轮弹起,而i8的A柱未弯折、气囊全开、电池无异常。视频中卡车方向盘未打码,网友发现测试车辆为东风柳汽旗下乘龙品牌后,争议迅速爆发。
乘龙卡车次日发布声明,称测试“严重侵权且误导公众”,质疑测试条件并暗示结果失实。理想汽车则回应称测试由第三方机构中国汽研执行,卡车为“随机采购的移动壁障物”,并强调测试目的是验证自身安全设计。中国汽研亦表态测试符合国标,未调整参数。
理想汽车将测试定位为“模拟真实交通事故”,但公众对卡车驾驶室轻易分离、车轮弹起的现象提出质疑。卡车行业人士指出,现实中卡车因结构坚固,碰撞中往往更占优势,而视频中卡车的“脆弱”表现与常识相悖。乘龙卡车进一步强调,测试场景与实际交通条件存在“极大差异”,并展示其ECE认证的龙骨驾驶室安全技术以自证。
理想汽车称测试依据国标GB 11551-2014、C-NCAP 24版等标准,并涵盖“钻卡”“卡车夹击”等100多项企业工况。但乘龙卡车指出,测试未公开车辆改装细节及场地环境参数,存在“自定义碰撞条件”的嫌疑。中国汽研虽确认测试合规,但未透露具体标准细则,加剧了公众疑虑。
乘龙卡车指控理想汽车“超出正常商业竞争范畴”,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广告法》。理想汽车则澄清与乘龙无直接竞争,测试仅为技术验证,但舆论场中“贬低对手”的解读难以消除。法律界人士认为,若测试视频未经卡车方授权使用其品牌标识,可能构成侵权。
理想汽车试图通过“视觉冲击力强”的测试视频强化其安全形象,但公众对碰撞力学、车辆结构差异的认知不足,导致技术细节被简化为“谁撞谁赢”的二元叙事。这种传播策略虽能快速吸引流量,却也放大了专业性与大众理解的矛盾。
事件折射出新能源车企与传统商用车企在安全标准上的差异。理想汽车强调其“短前悬安全结构”“11个环形吸能设计”等创新技术,而乘龙卡车则以ECE认证体系为背书。两种标准体系的碰撞,暴露出国内汽车安全认证的碎片化问题,以及跨领域技术互认的缺失。
理想汽车可公开测试原始数据(如碰撞力曲线、传感器记录),并允许第三方复测以消除质疑。乘龙卡车亦可公布其卡车在同类测试中的表现,形成技术对比而非舆论对抗。
车企与商用车企需共同参与制定更贴近真实场景的测试标准,例如模拟城市道路中“轿车与卡车交会”的复合工况,而非单一速度对撞。中保研、中汽中心等机构可牵头建立跨领域安全认证体系。
车企在安全宣传中需避免“选择性呈现数据”,尤其是涉及竞品时。理想汽车声明中“无引导性评价”的表述,与公众对测试结果的直观解读存在落差,反映出企业需更谨慎处理技术传播的边界。
这场碰撞测试的争议,本质是汽车工业技术竞争与公众安全焦虑的集中爆发。无论是理想汽车的“短前悬结构”,还是乘龙卡车的ECE认证,技术本身并无对错,但信息的不对称与传播的片面性,让事件沦为营销噱头与法律纠纷的战场。
对于行业而言,这场风波或将成为推动安全标准透明化、跨领域协作的契机。毕竟,真正的安全,不应建立在“谁更会讲故事”的基础上,而需经得起科学验证与公众审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