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聊得特别火,就是易车办了一场挺较真的汽车极限测试。
这事儿一出来,网上立刻就炸开了锅,尤其是关于“增程式”电动车的讨论,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浪尖上。
以前,咱们一提到增程式,很多人脑子里可能马上会蹦出一些老印象,觉得这技术有点多此一举,不就是车上背了个发电机嘛,在市区跑跑还行,一上高速,发动机又要发电又要驱动,那油耗肯定高得吓人。
然而,这次易车公布的测试数据,却好像跟大家的传统认知开了个大玩笑,让不少之前笃信增程式是“高速油老虎”的人们,心里开始犯嘀咕:难道我们一直以来的看法都错了?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情况,是测试本身有问题,还是技术真的已经悄悄进步到我们不认识的样子了?
咱们先不急着下结论,一步步来看这件事。
首先,要讨论结果,就得先看看过程公不公平。
很多人一看到是媒体做的测试,第一反应就是会不会有“水分”,是不是哪个厂家给钱了,或者测试的时候偷偷放水了。
这种担心很正常,但我们得看他们到底是怎么测的。
这次测试选的地方很专业,是在一个叫“高环跑道”的地方。
这个跑道是个大圈,路况特别好,可以让车子稳稳当当地用一个固定的速度一直跑。
这就跟我们自己平时开车上高速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开车,嘴上说着跑120公里/小时,但路上总会遇到慢车要减速,超车要加速,偶尔还得进个服务区,真算下来,全程的平均速度能有个100出头就算不错了。
而这次测试,就是狠下心来,让所有车都用120公里/小时的速度持续跑,一直跑到车子没法再维持这个速度为止。
而且,测试的条件可以说是相当苛刻。
所有参加测试的车,都必须是满载状态。
怎么个满载法呢?
就是车里有几个座位,就得坐满。
除了一个驾驶员和一个负责拍摄的摄像师,剩下的空座位全都用70公斤一个的标准化假人给填上。
不仅如此,车里的空调还得统一设置在22度自动模式,驾驶模式选最耗能的运动模式,能量回收系统也调到最低。
你想想,这种又重又快的跑法,比我们绝大多数人日常开车的情况要严苛得多。
所以,这个测试跑出来的油耗,理论上会比我们自己平时开要高一些,这也是为什么它叫“极限测试”的原因。
最关键的一点是,所有测试车都是厂家自己送来的,而且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厂家的工程师就在现场,车辆后台的所有数据都是实时监控的。
在这么多双眼睛的注视下,想做点小动作,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次测试的数据,可信度还是相当高的。
好了,搞清楚了测试是怎么回事,我们就可以直接来看结果了,尤其是竞争最激烈的SUV车型。
为了公平起见,我们不看谁跑得最远,因为每辆车的油箱大小和电池容量都不一样,直接对比百公里油耗这个硬指标,最能说明问题。
结果一出来,最让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在SUV的油耗排行榜上,排在第一名的,竟然是深蓝S05,一款采用增程式技术的车,它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跑出了百公里5.73升的实测油耗。
这一下就让很多人懵了。
可能有人会说,深蓝S05是紧凑型SUV,车子小,占了便宜。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跟它同场竞技的还有好几款同级别的插电混动SUV,比如星纪元ET、宋PLUS DM-i这些,它们用的可是大家普遍认为在高速上更省油的插混技术,结果油耗反而没有跑过增程式的深蓝。
如果说第一名还可能是个例,那第二名的结果就更具颠覆性了。
排行榜的亚军,依然是一款增程式的车——智界S7。
这可是一台实打实的中大型SUV,车身又大又重,整备质量超过了2.3吨。
就是这么一个“大块头”,在120公里/小时的匀速飞奔下,实测油耗竟然只有6.18升。
这个数据,直接就挑战了那条流传已久的“增程式高速必费油”的说法。
过去,我们听到的理论是,增程式的车在高速上,发动机需要高负荷运转来发电,能量经过“油-电-驱动”的转换,会有损失,所以油耗肯定高。
但现在,事实摆在眼前,这台增程式的大家伙,油耗控制得比很多小一号的插混车还要出色。
我们再往下看榜单,第三名是奇瑞的风云T9,它用的是单挡插电混动技术,油耗是6.71升,成绩也相当不错。
但紧跟在它后面的第四名,又是增程式的代表——问界M9。
这是一款尺寸更大的大型SUV,车身方方正正,风阻一点不占优势,但它的实测油耗也只有6.73升,和第三名的风云T9几乎没有差别。
这么一来,整个榜单的格局就非常清晰了:在最能体现高速能耗的SUV油耗排行榜前四名里,增程式技术竟然占据了三个席位。
反倒是那些过去被很多人推崇,号称有多个挡位、发动机在高速可以直接驱动车轮、效率更高的“多挡DHT”插混技术,这次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比如大家很关注的魏牌蓝山,它作为一款中大型SUV,用的就是多挡DHT技术,结果实测油耗达到了7.99升,比同级别的问界M9高出了一大截。
这就引出了最核心的问题:为什么曾经被很多人看作是过渡性、甚至有点“落后”的增程式技术,现在反而在它被认为最不擅长的高速工况下,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现在的增程式,已经不是我们过去理解的那个增程式了。
我们对它的认知,需要更新换代了。
过去的增程式技术,逻辑确实比较简单,发动机只负责发电,而且发动机本身的技术也比较普通,所以效率不高,在高速这种需要持续大功率输出的情况下,油耗自然就上去了。
但是,现在的中国汽车品牌,已经把增程技术研究得非常透彻。
首先,它们给增程车配备了专门用来发电的“增程器”,这些发动机不是随便从哪个燃油车上拿过来的,而是专门为了发电工况优化设计的。
它的目标很纯粹,就是长时间稳定地在自己最省油的那个转速区间工作,所以热效率非常高,现在好的增程器热效率都能达到45%左右。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一辈子只钻研一道菜,那他做出来的这道菜,味道和火候肯定是顶级的。
更关键的是,现在的很多增程式车型,比如这次测试中表现出色的几款,其实已经不是纯粹的“串联”结构了。
它们增加了一个很巧妙的设计:在高速巡航这种特定的工况下,车辆的控制系统会判断出,如果让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效率会比“发电再驱动”更高。
这时候,一个离合器就会接合,让发动机的动力直接或者与电机动力一同传递到车轮上。
也就是说,在需要的时候,这台增程车可以瞬间“变身”成一台结构更简单的插混车。
它完美地结合了增程在市区用电的平顺、静谧,以及直驱在高速上的高效。
所以,我们以为它还在“多此一举”地发电,其实人家早就根据路况,悄悄切换到了最高效的工作模式。
因此,这次的测试结果,实际上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技术科普课。
它告诉我们,在汽车技术领域,没有永远的王者,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落后”技术。
无论是增程式还是插电混动,都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
而中国品牌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这种不被条条框框束缚,敢于把不同技术的优点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更符合我们老百姓实际使用场景的好产品。
那些还抱着几年前的旧观念不放,非要在技术路线上分个三六九等的人,可能真的需要更新一下自己的知识库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