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跑符号吸引300车主选装小米SU7 Ultra却遭遇虚假宣传风波

2025年的这场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前机盖风波,哎,真是让人唏嘘。

你说这4.2万的选装,本以为能体验一把“赛道级性能”,结果拆开一看,内部结构跟普通版没啥大区别,这落差,就像是满怀期待地打开一个精美礼盒,里面却装着一堆空气,搁谁身上,不得炸毛?

超过300名准车主集体维权,要退车,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

超跑符号吸引300车主选装小米SU7 Ultra却遭遇虚假宣传风波-有驾

为啥?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忽悠”了。

小米官方一开始宣传这碳纤维前舱盖,又是“空气动力学设计”,又是“高效导流”,雷军还在直播里亲自“站台”,强调散热功能。

这就像是给消费者画了一个巨大的饼,让他们觉得这钱花得值,能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性能”。

但现实是残酷的。

超跑符号吸引300车主选装小米SU7 Ultra却遭遇虚假宣传风波-有驾

车主们发现,这风道压根儿没啥实际作用,鼓风机吹不进去,烟雾也测不出效果。

说白了,这4.2万,可能就买了个“样子货”。

你知道为啥吗?

因为很多时候,人们买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背后的“意义”。

72%的用户承认,他们选装碳纤维盖,是被“超跑符号”吸引。

这就像是买奢侈品包包,图的不是装东西,而是背出去的那种“感觉”。

超跑符号吸引300车主选装小米SU7 Ultra却遭遇虚假宣传风波-有驾

这种情况,就好比古代的“买椟还珠”。

消费者看中的是“碳纤维”带来的高性能象征,商家也心知肚明,于是就“投其所好”,在宣传上大做。

但问题是,如果“椟”过于华丽,而“珠”却平平无奇,那消费者肯定会觉得亏了。

小米官方的道歉和补偿方案,在我看来,有点“隔靴搔痒”。

赠送2万积分,也就是2000块钱,对于4.2万的选装费来说,连个零头都算不上。

超跑符号吸引300车主选装小米SU7 Ultra却遭遇虚假宣传风波-有驾

而且,改配铝制前舱盖,还得重新排队,等个30-40周,这时间成本也太高了吧?

这就像是给病人开了一剂“安慰药”,缓解不了根本问题。

小米工程师也说了,这S型风道在250km/h的时速下,才能产生285kg的下压力。

但是,谁天天开这么快啊?

这就像是给普通家庭装了一个核反应堆,理论上很厉害,但实际上根本用不上。

实验室数据和实际体验的割裂,是这场争议的关键。

超跑符号吸引300车主选装小米SU7 Ultra却遭遇虚假宣传风波-有驾

小米SU7 Ultra之前就因为“限制马力”OTA更新引发过不满,这次又来这么一出,品牌“技术普惠”的形象,确实受到了挑战。

记住:口碑这东西,就像是玻璃,一旦碎了,就很难恢复原样。

你说这事儿,背后反映了啥?

是新势力车企“用户共创”模式的双刃剑。

过度迎合用户需求,可能会导致技术承诺失实。

超跑符号吸引300车主选装小米SU7 Ultra却遭遇虚假宣传风波-有驾

这就像是谈恋爱,为了讨好对方,什么都答应,结果最后发现,有些承诺根本无法兑现。

有律师说了,如果虚假宣传坐实,小米可能会面临“退一赔三”的诉讼,涉案金额可能超过1.2亿元。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这种操作相当于玩火,一不小心就会引火烧身。

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车企在营销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宣传。

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与用户的透明沟通更重要。

超跑符号吸引300车主选装小米SU7 Ultra却遭遇虚假宣传风波-有驾

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车企必须面对的长期课题。

这事儿还没完,小米还没回应退车诉求。

估计接下来,还得扯皮一阵子。

人真的是太难了,消费者想买个心仪的车,结果遇到这种事儿;车企想打造爆款,结果一不小心就翻车。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营销手段也越来越激进。

但记住:产品质量才是根本,用户口碑才是王道。

如果只顾着“忽悠”,而忽略了产品的实际价值,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记住:真诚,永远是最好的营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