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新能源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城市街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种依靠电力驱动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以其环保、安静、加速迅猛的特点,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然而,当天空飘起连绵的细雨,或是突降倾盆大雨时,不少新能源车主的心里便会泛起一丝疑虑:这个浑身布满电路和精密电池的“高科技产物”,在湿漉漉的环境里行驶,真的靠谱吗?
雨天驾驶,它和我们开了几十年的燃油车,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我们得给广大新能源车主吃一颗定心丸。
关于车辆涉水的安全性问题,国家和各大车企早就想在了前头。
如今市面上主流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我们中国自主品牌的产品,其核心部件——动力电池包,都经过了极其严苛的防水防尘测试。
它们的防护等级普遍达到了IP67级别,有些高端车型甚至达到了IP68。
这个IP67是什么概念呢?
通俗地讲,就是将整个电池包完全浸泡在1米深的水中长达半个小时,也保证滴水不进。
所以,日常遇到的下雨天气,或是通过城市道路上的一些浅层积水,对于电池本身来说,并不会构成直接威胁。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因为雨天驾驶的真正挑战,来源于湿滑路面和复杂多变的行车环境,这对于任何车辆都是一视同仁的考验,而新能源汽车的一些独特属性,更需要我们用新的方法去应对。
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道路上,雨水就像一个“麻烦制造者”,让原本简单的驾驶变得复杂起来。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路面附着力的急剧下降。
根据专业机构的测试数据,在干燥路面上,一辆时速100公里的汽车完全刹停大约需要40米,而在湿滑的雨天路面上,这个距离会轻易地翻倍,达到80米甚至更长。
这是因为轮胎与路面之间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水膜,极大地削弱了轮胎的抓地力,车辆仿佛穿上了一双“滑冰鞋”。
许多驾驶员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雨天跟车距离稍近,前车一脚急刹,自己这边虽然也踩下了刹车,但车辆依然会不受控制地向前滑行一小段距离,那种心提到嗓子眼的感觉着实不好受。
因此,雨天在城市行车,首要原则就是主动拉大跟车距离,晴天时保持三秒钟的距离,雨天就应该延长到五至六秒,为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预留出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制动空间。
此外,新能源汽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强大的瞬时扭矩输出。
燃油车踩下油门,动力是有一个线性攀升过程的,而电动车则可以在踩下加速踏板的瞬间就爆发出最大扭矩。
在干燥路面,这是令人愉悦的推背感;但在雨天湿滑的路面上,尤其是在斑马线的油漆、地下车库光滑的环氧地坪或是金属的伸缩缝上起步时,这股强大的力量很容易瞬间突破轮胎的抓地极限,导致车轮原地空转打滑。
车辆可能会突然横向摆动,不仅尴尬,还非常危险。
应对这种情况的有效方法是,主动选择车辆的“经济模式”或“舒适模式”。
在这些模式下,车辆的动力输出会变得更加平缓柔和,可以有效避免因动力过猛导致的起步打滑。
城市中的积水路段是另一个需要高度警惕的“陷阱”。
虽然电池包防水,但我们必须牢记一条安全准则:当积水深度超过轮胎高度的一半时,就应当果断放弃通过。
因为车辆底盘上除了电池,还密集分布着电机控制器、高压线路接口、转向系统和悬挂部件等,长时间浸泡在水中,难保不会出现问题。
一旦水流通过某些意想不到的途径进入关键部件,后续的维修成本可能会相当高昂。
如果确实需要通过深度可控的浅水区,正确的做法是保持低速、稳住油门,匀速一次性通过,切忌在水中停车或猛然加速,避免激起过大的水花溅入发动机舱或其他关键部位。
当车辆驶上高速公路,雨天驾驶的难度等级会再次提升。
高速行驶时,一个名为“水滑效应”的物理现象会成为最大的安全威胁。
当车速过快,比如超过每小时90公里时,轮胎与路面积水之间来不及被完全排开,就会形成一层完整的水膜,将轮胎完全托起,使其与路面失去物理接触。
此时,车辆就如同在水上滑行的一艘小船,方向盘和刹车几乎完全失效,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雨天在高速上行驶,最重要的就是主动控制车速,根据雨量大小,将速度降低到100公里/小时以下,甚至更低,这是保证轮胎能有效“劈开”水膜、维持抓地力的根本。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高速雨天行驶还有一个独特的注意事项,那就是“动能回收”功能。
这个在平时能够有效增加续航里程的“省电神器”,在湿滑路面上却可能变成一把“双刃剑”。
如果动能回收的强度设置得比较高,驾驶员在松开加速踏板时,系统会给驱动轮施加一个明显的制动力。
在湿滑路面上,这种突如其来的减速力,尤其是在后轮驱动的车型上,很容易导致驱动轮抓地力突破极限而发生侧滑,也就是俗称的“甩尾”,在高速状态下这是极其危险的。
因此,明智的做法是在进入高速路段或遇到雨天时,提前在中控系统中将动能回收的强度调至最低,甚至暂时关闭,以牺牲部分续航为代价,换取更为稳定和可控的行车动态。
相较于城市和高速,乡村道路在雨天的挑战则在于其路况的未知性和原始性。
许多乡间小路缺乏完善的排水设施,容易形成大面积积水和泥泞路段。
在这些地方开车,更要放慢速度,仔细观察路面。
泥泞路段对驾驶技巧的要求很高,要领是“慢起步、缓加油、稳住走”,依靠车辆的惯性平稳通过。
新能源汽车由于电池组的存在,通常比同级别的燃油车更重,一旦在泥地里发生打滑并陷车,脱困会更加困难。
同时,乡村道路上人车混行,可能会有行人、非机动车甚至牲畜突然出现,加上雨水对视线和声音的干扰,驾驶员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最后,养成一些良好的雨天驾驶习惯也至关重要。
上车后,应立即开启空调的除雾功能,利用冷风或暖风吹拂前挡风玻璃,快速消除因内外温差产生的雾气,确保视野清晰。
同时,定期检查轮胎的状况是保障雨天行车安全的基础。
轮胎胎面上的沟槽是用来排水的,如果花纹磨损严重,接近或达到磨损标记,其排水能力会大打折扣,大大增加“水滑效应”的风险,必须及时更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