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大家在路过街区的时候有没有留意,那些我们曾经非常熟悉的,门口总是停着几辆打开引擎盖的汽车,师傅们穿着油乎乎的工装忙里忙外的汽修店,好像变得越来越冷清了。
有些店门口甚至挂上了转租的牌子。
这个现象背后,是一场席卷整个行业的巨大变革,而这场变革的源头,正是我们马路上越来越多、跑起来悄无声-息的新能源汽车。
这事儿咱们得从头说起。
过去,汽车维修是个实打实的技术活,尤其是对传统燃油车来说。
一台燃油车,核心就是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两大件里面包含了成千上万个精密零件,像钟表一样复杂。
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傅,靠着一双耳朵、一双手,就能“听诊”出车子的问题所在。
发动机哪里有杂音,变速箱换挡是不是顺畅,排气管冒的是什么颜色的烟,这些都是他们几十年经验积累下来的看家本领。
可以说,传统汽修的核心,就是跟这些复杂的机械结构打交道。
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把这一切都改变了。
它最根本的变化,就是直接取消了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两个最复杂、也最容易出故障的“大件”。
取而代之的,是电池、电机和电控这三大核心,我们通常管它叫“三电系统”。
这个变化,对于汽修行业来说,不亚于一场釜底抽薪。
这就好比,一个毕生钻研修理机械打字机的专家,突然发现大家都在用智能手机打字了,他那一身精湛的技艺,瞬间就没了用武之地。
新能源车的结构,更像是一台大型的移动电脑。
它出了问题,不会像燃油车那样发出异响或者抖动,而是直接在屏幕上跳出一串复杂的故障代码。
这就意味着,过去靠经验“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彻底失效了。
你想知道问题出在哪,就必须用专门的电脑设备去读取车辆的数据。
而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些核心的检测技术和数据,几乎都牢牢掌握在汽车生产厂家手里。
你要修车?
可以,但你得先花大价钱买我们授权的专用解码设备。
有汽修店老板去打听过,一套稍微专业点的设备,厂家开价就是二十万。
而且,很多汽车品牌为了保护自己的技术壁垒和售后利润,干脆就不对外开放授权。
这道高高的技术门槛,直接就把绝大多数路边的中小型汽修店挡在了门外。
除了技术上的颠覆,商业模式的改变更是致命一击。
为了让消费者放心购买,新能源车企普遍都推出了非常长的质保政策,比如核心的三电系统,提供五年、八年甚至终身质保。
这对车主来说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但对独立汽修店来说,却是断了财路。
你想想,车子在这么长的质保期内,只要是和电池、电机相关的关键问题,车主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去4S店啊,因为那里是免费维修。
久而久之,车主就养成了习惯,哪怕是补个漆、换个保险杠这种小毛病,也宁愿去4S店,图个“原厂”的放心。
这么一来,传统汽修店的客源就被厂家和4S店牢牢地“锁死”了。
过去,他们还能靠给燃油车换机油、换火花塞、清洗节气门这些保养项目来维持生计,利润也还算可观。
可新能源车呢?
它的保养项目简单得让人心疼,基本上就是检查一下轮胎和刹车,再加点玻璃水,几乎没什么技术含量,也收不上什么钱。
有店主算过一笔账,以前靠修发动机、换变速箱油,一个月忙活下来,赚个几万块不成问题。
现在转型给新能源车做保养,忙活半天可能就挣个几百块,连店面的租金都覆盖不了,利润可以说是一落千丈。
当汽修店这第一块骨牌倒下时,连锁反应就开始了。
整个围绕着燃油车建立起来的庞大产业链,都感受到了寒意。
那些为发动机生产活塞、连杆、轴瓦的零部件工厂,订单量逐年萎缩,一些工厂不得不裁员甚至关停。
曾经的化工巨头,像壳牌、美孚这些润滑油品牌,也开始被迫转型,把生产线改成生产新能源车用的电池冷却液。
就连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加油站,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现在很多加油站都在积极改造,在顶棚上铺满光伏板,把加油机旁边的空地改成充电桩车位。
有加油站老板就开玩笑说,现在卖汽油的利润越来越薄,反倒是把发的电卖给国家电网,还能赚点钱。
甚至连过去最强势的传统燃油车4S店,日子也不好过了。
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的不断攀升,很多合资品牌燃油车的销量出现了大幅下滑,销售顾问的压力越来越大,整个体系都在经受考验。
面对这样的大趋势,很多人也在努力自救。
在深圳,就有一些不甘心的汽修店老板,几家合伙凑钱,买了一套昂贵的电池检测维修设备,专门钻研新能源车的电池维修。
他们发现了一个市场痛点:很多新能源车开几年后,电池出现问题,4S店的解决方案往往是直接建议车主更换整个电池包,费用动辄七八万甚至十几万。
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可能只是其中一两个电芯或者一根连接线出了问题。
他们通过精准的检测,只更换损坏的小部件,收费几百到几千块,就能解决问题。
这为很多过了质保期的车主,提供了一个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还有的汽修店老板,干脆反其道而行之,把店铺转型为“燃油二手车专修中心”。
他们的想法是,虽然新车市场是新能源的天下,但市面上还有数以亿计的燃油车存量,这些车还需要维修保养,尤其是一些预算有限、追求经济实用的消费者,更愿意选择一辆维修成本低的二手燃油车。
然而,这样的成功转型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是在时代的浪潮中挣扎。
这场由技术进步推动的产业变革,是国家发展的大方向,代表着更清洁的能源和我们国家汽车工业的崛起,这一点我们所有人都支持和拥护。
但在这个宏大的叙事之下,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被浪潮拍打的个体。
全国有数百万的从业人员,他们的生计都和燃油车产业链息息相关。
他们是经验丰富的汽修工、是流水线上的技术员、是变速箱厂的工程师。
他们为过去几十年的交通出行贡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和汗水。
如今,时代要向前发展,技术要更新迭代,这无可厚非。
但问题是,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为这个庞大的群体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和缓冲?
有没有系统性的职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新的技能?
有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让他们在转型的阵痛期能够平稳过渡?
一个健康的社会进步,不应该是在欢呼声中让一部分人默默掉队,而应该是在共同前进的路上,不落下任何一个努力生活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