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八天,日均约1250万辆新能源车挤上全国高速,占总流量近20%,10月1日高速充电量同比飙升41.95%创历史新高,很多服务区直接叫号到60多号,移动充电桩也难以兜底
服务区从白天堵到深夜,空气里混着方便面的热气和电缆的焦味,大家手里攥着手机,眼睛紧盯着那几根桩——看着像希望,其实更像倒计时
有人把座椅放倒不敢开空调,怕耗电,孩子睡着又醒,醒了再问还要等多久
我能感受到那种无力,明明就在桩旁边,却像在等一场不确定的救援
10月1日,全国高速公路充电量同比增长41.95%,创下历史纪录,这不是“偶然”,这是规模和现实正面碰撞的声音
辰女士从广州回湖北,一家人为了错峰早早出发,晚上七点半到了湖南官庄服务区,眼前全是车
她在充电叫号里排到49号,硬等了3小时才轮到,最终充电近1小时,整整耗去4个小时
她说,高峰期,桩压根不够用
是的,太多人有同样的无奈
有人会反驳,全国6000多个高速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超过97%,2024年新增公共充电桩85.3万台,总量达到357.9万台,数据好看啊
可数据只是宏观照片,现场是不断刷新的短视频
这场拥堵,绝不只是车多桩少那么简单,技术错位是更狠的卡点
很多服务区上了600kW的超充桩,宣传“一杯咖啡,满电出发”,但插上去的多数是400V架构的老车型,功率压根吃不满,还有电池小、充电慢的增程车
你修出一条F1赛道,最后跑的是老头乐,跑不起来就是跑不起来
增程车主更尴尬,明知道能加油,但在油价和油耗面前,选充电是合理的经济选择,可他们占一个桩位往往要更久,队伍被拖得更长
这不是谁的道德失分,而是公共资源和个人理性发生了摩擦
我们把矛头对准某一类人,可能更容易发泄情绪,但问题并不会少一点
再说桩本身,很多老旧服务区的设备年久失修,标称120kW的快充
实际只有60kW甚至更低,所谓快充瞬间变慢充
协议不统一、接口不顺、掉电、故障,任何一个环节拉垮,都会让等候的人更绝望
一个人如果在寒风里站了两小时,最后只充进5%,你很难指望他还能理解“系统复杂性”
资本也有它的算盘
一个大功率快充桩动辄数十万,还得配套变电、增容改造,老服务区电网顶不住同时上十几台超充,这是笔不小的隐形开支
假期像盛宴,桩是印钞机;
假期后像饥荒,桩可能半天没车来
回本周期被拉长,投资方不愿当冤大头,这也是现实
于是,各地忙着上临时方案:四川往72处繁忙服务区投放了154台移动充电桩,江苏在30个重点服务区部署32台移动充电设备,还升级了部分超充桩
应急能缓一时的堵,却很难改变长期的结构
我特别能理解一种“高速依赖症”
很多司机把服务区当成唯一可靠的补能点,下高速这件事,本能地不敢
路况不熟、怕堵车、怕绕远、怕到了城市也一样排队——所有的不确定都在脑内放大,于是他们宁愿在服务区死等
可也有一些“破壁者”,提前规划路线
出高速三五公里的县城、商场,往往藏着空闲充电桩,电价还可能比服务区便宜三成左右
这种改变思路的动作,并不难,却需要迈出第一步
我听过不少朋友的分享,夜里下了高速,转进小城商圈,孩子能上洗手间,车能安静补能,人也舒缓下来,原来比在服务区硬耗更像人过的生活
从更大的视角看,这不是中国独有的尴尬
欧洲有运营商上千座充电站近半数因未接入电网而无法使用,审批流程慢,电网老旧,用户也在冷风里等
美国加州则是另一种痛
社会面统计的故障率一度达到约20%,有人在寒冷天气里等两小时只进电5%,体验崩坏
电动车的发展像一列加速的列车,充电基础设施却还在检修站里打补丁,全球都在面对同一题目
与此同时,国内产业端数据很热闹
今年1到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2.5万辆和9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3%和36.7%,新车占比来到45.5%,出口也走高
9月29日发布的相关报告强调产业正在向智能化、国际化、集群化转型,但也把“补齐充电基础设施短板”写得很直接,因为没有桩和电网作底座,前面的智能就没法落地
权威观点也在呼吁变化——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建议,引导车主下高速充电,同时把服务区打造为商业交流中心,服务周边农村,兼顾补能与区域发展
10月3日最新进展看,长期方案还没明确落地,各地应急举措仍在持续,有些车主开始主动尝试下高速充电,拥堵略有缓解,但整体压力依旧
这是一场多线战
技术线要让车和桩协同,加快800V高压平台普及、提升实际续航,不要让“纸面里程”坑路上的人;
经济线要拿出更灵活的定价和服务,比如节假日分时定价、移动桩租赁、商圈联动,把投资回报拉回理性;
运营线要把维护当回事,故障报修有时限,性能衰减要透明;
行为线要打破信息壁垒
“下高速去补能”从小范围的经验,变成大家都会的常识
我还有一个小心愿,服务区不只是补电的地方,能不能更像一个临时的家
让孩子有能坐的地方、老人能歇腿、司机能喝口热水,哪怕排队,也别像被困在一座没有窗的城
人更舒服了,路上的情绪就会少一点
这场每年都要上演的“压力测试”,既像镜子也像鞭子,照出短板,逼着行业快跑
我们不妨承认,它是系统性的难题,不能做成简单的口号
如果把责任都推给某一类车主或某一座服务区,问题只会换个位置继续
真正的解法,必须技术、资本、运营、用户四条线一起拧紧
今天的围城,是明天通途的模板,只要把坑补上,下一次再遇到高峰,我们会更从容
再讲一句朴素的话吧
路是大家的,电也是大家的,焦虑也曾是大家的,我们就用常识和耐心一起把它慢慢化掉
信源资料
光明网:《国庆新能源车上高速在部分地区遭遇 “充电难”,如何化解?_光明网》-2025年10月3日
中国经济网:《报告解读 |《报告》解码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_中国经济网》-2025年9月30日
懂车帝:《西方电动车溃败真相:不是车不行,是电桩插不上电_懂车帝》-2025年8月10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