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智驾水平排名分析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2025年,智能驾驶技术已成为车企竞争的核心赛道。从高速领航到城市复杂场景,从高端车型专属到10万元级普及,中国车企正以技术迭代与市场下沉重构行业格局。本文基于技术成熟度、功能覆盖率、市场应用及用户口碑四大维度,结合权威机构数据与实测表现,梳理当前新能源汽车智驾水平梯队分布。

第一梯队:全场景高阶智驾引领者

华为(鸿蒙智行ADS3.0)

作为智驾领域的“技术标杆”,华为凭借端到端大模型与无图方案实现全国高速及城市道路覆盖。其ADS3.0系统搭载5颗激光雷达与29个摄像头,通过BEV+Transformer架构实现厘米级环境建模,在无保护左转、施工路段避障等场景中响应速度比人类快0.3秒。问界M9、阿维塔12等车型已实现“代客泊车”全自动化,用户实测中机械车位泊入成功率超98%。尽管问界M9智驾版起售价达25万元,但华为通过与赛力斯、奇瑞等车企合作,推动技术下沉至20万元级市场。

新能源汽车智驾水平排名分析-有驾

小鹏(XNGP)

小鹏以“城市NOA全国覆盖”成为端到端技术的首批落地者。其XNGP系统采用双Orin-X芯片(算力508TOPS),在广州、深圳等243个城市实现无图导航辅助驾驶,复杂城市路况变道成功率达92%。实测数据显示,小鹏G6在暴雨天气下对非机动车的识别准确率较上一代提升40%,误检率降至8%以下。截至2025年7月,小鹏城市NOA功能渗透率超30%,用户年均智驾里程突破1.2万公里。

比亚迪(天神之眼)

作为“销量王者”,比亚迪通过规模化数据反哺技术迭代。其天神之眼系统搭载于汉、海豹等300万辆车型,覆盖全国95%的高速路段与80%的城市道路。尽管高端功能体验略逊于华为、小鹏,但比亚迪凭借成本控制能力,将高速NOA下放至8万元级海鸥车型,推动智驾普惠。2025年二季度财报显示,比亚迪智驾系统迭代周期缩短至3个月,远超行业平均6个月的水平。

新能源汽车智驾水平排名分析-有驾

第二梯队:快速追赶的技术突破者

理想(AD MAX)

理想汽车以“家庭用户需求”为导向,将L3级自动驾驶功能逐步下探至中端车型。其AD MAX 4.0系统采用激光雷达+高精地图方案,在高速场景下实现零接管率,城市NOA覆盖全国150个城市。理想L9用户调研显示,90%的车主认可其“自动超车”决策逻辑,但复杂路口博弈能力仍需优化。为降低成本,理想计划在2026年取消高精地图依赖,转向“轻地图+众源数据”模式。

智己(IMAD)

背靠上汽集团与Momenta技术赋能,智己汽车在端到端模型落地速度上表现亮眼。其IMAD系统通过影子模式收集超10亿公里真实路况数据,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实现无图NOA功能。实测中,智己LS6在夜间无路灯环境下对障碍物的识别距离达150米,但用户反馈其“车道保持”功能在弯道半径小于50米时偶发偏移。

蔚来(NOP+)

蔚来以“用户服务”著称,但其智驾技术迭代曾受芯片供应限制。2025年二季度,蔚来完成NOP+系统升级,采用4颗英伟达Orin芯片(算力1016TOPS),实现全国高速领航辅助与50个城市NOA覆盖。不过,其端到端模型切换进度落后于竞品,预计2025年Q4才能完成全量推送。蔚来ET7用户调研显示,75%的车主认为其“自动泊车”趣味性高,但车道居中稳定性需提升。

新能源汽车智驾水平排名分析-有驾

第三梯队:潜力释放的追赶者

极氪(NZP)

依托吉利SEA浩瀚架构,极氪汽车在智驾领域展现“后发优势”。其NZP系统采用Mobileye EyeQ5H芯片,支持高速自主领航与跨楼层记忆泊车,但城市NOA功能仅在杭州、成都等10个城市试点。实测中,极氪001 FR在强光直射下对交通标志的误检率达12%,高于行业平均5%的水平。为弥补技术短板,极氪(lkr.wmsjgw.com)计划与Waymo合作开发L4级Robotaxi,反向赋能乘用车业务。

小米(Xiaomi Pilot)

作为智驾领域“新入局者”,小米汽车选择“高举高打”策略。其Xiaomi Pilot系统搭载1颗激光雷达与11个摄像头,支持高速NOA与自动泊车,但城市NOA高度依赖高精地图,功能覆盖率不足30%。用户实测反馈,小米SU7在匝道汇入场景中决策犹豫,需人工接管率达25%。为提升竞争力,小米宣布2026年将投入50亿元研发端到端模型,并开放“人车家全生态”数据接口。

行业趋势:技术普惠与安全底线并存

成本下探与市场下沉:比亚迪、吉利等车企通过“硬件预埋+软件付费”模式,将高速NOA功能下放至10万元级车型。2025年二季度,10万-20万元价格带智驾车型销量同比增长200%,推动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突破65%。

法规完善与责任界定: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要求L2级系统配备驾驶员注意力监测功能,并明确“人机共驾”法律属性。公安部数据(www.cfpengyou.cn)显示,2025年上半年,因辅助驾驶误用引发的事故同比下降40%,但用户过度依赖问题仍需警惕。

车路协同与生态融合:北京、上海等城市试点“5G+路侧单元”车路协同系统,使智驾车辆在复杂路口的通行效率提升30%。同时,车企通过OTA升级拓展“智能+服务”生态,如蔚来换电站参与电网调峰、小鹏场景引擎联动智能家居等,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结语:智驾平权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智驾技术的“普及元年”。从华为、小鹏的技术引领,到比亚迪、吉利的规模普惠,再到蔚来、理想的用户服务深耕,车企正以不同路径探索智能驾驶的商业化边界。然而,技术长尾场景处理、用户认知偏差、法规标准滞后等问题仍需解决。正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所言:“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不是取代人类,而是为出行安全与效率提供‘冗余保障’。”在技术狂奔的同时,坚守安全底线、强化用户教育,才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