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坐深蓝汽车里25秒被臭味熏晕倒4S:查出蓄电池漏液

深蓝汽车25秒熏晕车主!电池漏液藏致命隐患,车企安全红线何在?

引言

“恶臭恶臭的,25秒差点要命!”郑州周先生挪车时被自家深蓝SUV熏晕倒地,医院诊断书赫然写着“中毒?”二字。4S店检查后轻描淡写:“蓄电池漏液,厂家说300度才有味。”可电池毒雾真只是偶然吗?

男子坐深蓝汽车里25秒被臭味熏晕倒4S:查出蓄电池漏液-有驾

正文

致命25秒:一场挪车引发的“毒气袭击”

7月4日清晨,周先生像往常一样走向深蓝S7,一股酸腐味扑面而来。他下意识凑近空调口闻了闻,不料拉开车门后恶臭浓度暴增。尽管他秒开车窗,但25秒内头晕目眩,踉跄下车后直接瘫软倒地。“要不是手撑住地,后脑勺着地就完了!”事后医生在诊断书上打出的“中毒?”问号,看得他脊背发凉。

4S店拆解车辆后发现,蓄电池漏液已成“毒气弹”——电解液泄漏后与金属反应,释放出硫酸雾和氢气混合的致命气体。更讽刺的是,厂家回应称“300℃以上才会异味”,却被科普打脸:铅酸电池即便常温漏液,也会腐蚀设备、污染环境,甚至引发爆炸起火

男子坐深蓝汽车里25秒被臭味熏晕倒4S:查出蓄电池漏液-有驾

深蓝的“骚操作”:从弹窗广告到毒电池的堕落轨迹

这已非深蓝首次踩踏用户安全红线。今年5月,48万车主集体控诉其车机强制弹窗广告:“360影像全被挡住,差点撞人!”有车主高速上因广告遮挡导航,硬是多绕15公里。律师直指此举三重违法:

违反《广告法》(禁止未经许可推送+必须一键关闭);

侵犯消费者控制权(购车后车机系统应归属车主);

挑战《道路交通安全法》(干扰安全驾驶)。

更荒诞的是,当车主怒斥“20万买的车竟成广告屏”,CEO邓承浩却辩称推送是“善意提醒福利”。而2024年深蓝财报暴露焦虑根源:交付量翻倍至24.3万辆,亏损却达15.72亿元。为冲销量,车企不惜用弹窗广告“绑架”用户,如今连电池安全都“偷工减料”,网友痛批:“吃相难看,拿命开玩笑!”

行业通病:车机广告乱象背后的安全失守

深蓝并非孤例。大众ID.6导航界面弹出购车广告、奔驰EQE车机强推促销,2024年车机广告投诉量同比激增210%。技术员揭露黑幕:车企通过T-Box通信模块绑定系统服务,车主断网也躲不过广告补推。有车主咬牙拆掉T-Box模块,却牺牲了远程控车功能,质保还面临失效。

铅酸电池隐患更是行业“灰犀牛”。美洲豹蓄电池工程师警告:漏液会腐蚀接线柱、引发热失控,最终导致电池组瘫痪甚至火灾。可车企对电池品控的漠视,恰如某分析师吐槽:“软件靠广告续命,硬件拿安全赌命!”

安全救赎:用户不能总当“人肉检测仪”

监管短板亟待补齐。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呼吁:“车机广告必须戴紧箍咒——非驾驶场景推送、永久关闭选项、事故责任明确!”而针对电池安全,用户更需“自救三板斧”:

闻味识险:遇刺鼻酸味立刻通风,避免吸入毒气;

定期开盖:每3个月检查电池槽有无渗液、鼓包;

拒绝将就:若4S店推诿“正常现象”,直接投诉至12315平台。

结语

深蓝用25秒熏晕车主揭开了新能源车的“毒疮”:当车企沉迷流量变现,谁还记得安全是造车的底线?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连挪车都要戴防毒面具,我们买的到底是智能座驾,还是定时炸弹?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

#热点观察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