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车有毒!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是前两天在腾势展厅里听见的。 一位大哥刚从N8L驾驶座下来,就掏出手机取消了下午去奔驰4S店的预约。 我凑近看了眼他刚才坐的副驾,零重力模式下连带升起的腿托,让坐垫自然下垂出完美弧度,这设计确实有点东西。
现在仔细看这个雪玉萤车漆,站在阴影处是种带着灰调的浅蓝色,走到阳光下立即泛起细碎的金色闪光。 销售顾问说这个颜色特意做了抗污处理,下雨天泥水溅上去,等干了用水一冲就干净。 我特意摸了展厅里停放三天的试驾车门板,灰尘附着程度比旁边黑色车型低了至少七成。
主驾座椅通风开启时,能明显听到风机轻微的工作声。 但坐下十分钟后,整个背部的降温非常均匀,不像某些车型只有几个固定接触点有凉意。 销售演示时往座椅上倒了半瓶矿泉水,水流瞬间就被吸进通风孔道,坐垫表面三十秒内恢复干爽。
二排的8点按摩座椅值得细说。 启动肩部按摩时,气囊是从斜方肌下方向上托举,不是简单的前后顶压。 腰部的4个气囊会交替充放气,模拟出真人指关节的揉捏轨迹。 我注意到按摩力度调到最大时,座椅骨架也没有出现明显晃动。
第三排的空间实测让人意外。 调整到适合1.75米乘客的二排位置后,我这个1.8米的身高坐进第三排,膝盖距离前排靠背还有四指余量。 更意外的是第三排座椅的材质厚度,用手按压发现与前两排完全相同,不是常见的薄垫子应付了事。
后备箱的细节处理见真功夫。 在第三排立起的状态下,底板下方还有个深15厘米的隐藏储物格。 销售先后放进28寸和24寸行李箱后,侧壁的凹槽还能塞进两个标准尺寸的双肩包。 全部座椅放平后,整个装载区的进深达到2.3米,这个数据已经超过很多标榜空间的MPV车型。
中控台下的智能冰箱实测制冷速度。 在28度室温环境下,将常温可乐放入设定零度,五分钟后罐体表面温度就降到8度左右。 这个冰箱最实用的是能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夏天可以提前十分钟启动制冷,上车就能喝到冰饮。
全车49处储物空间里,有几个设计特别值得细说。 驾驶座左侧的卡槽做了防滑处理,高速卡放入后即使激烈驾驶也不会弹出。 门板夹层除了放伞,还预留了排水导槽。 二排座椅背后的手机储物格带有15度倾斜,急刹车时手机不会滑落。
二排小桌板的阻尼感确实出色。 展开时能感受到明显的两段式阻力,在三分之二处有个临时停顿位。 桌板边缘的防滑条高出桌面约2毫米,放置iPad时能有效防止滑动。 我试用了下写字功能,在车辆静止状态下书写,纸张几乎没有晃动。
三排的Type-C接口支持60W快充,旁边还贴心地设计了理线槽。 杯架内部带有自适应卡扣,放入不同直径的饮料瓶都能牢牢固定。 头顶的空调出风口可以单独关闭,这个细节在很多七座车的第三排都被省略了。
那个能制冷能加热的冰箱,实测加热模式下车载屏幕会显示实时温度。 从5度升温到40度约需十二分钟,这个功能对需要温奶的宝妈特别实用。 冰箱门板采用磁吸设计,开关时的吸合声很扎实,反复开合二十多次也没有松动迹象。
后备箱的装载演示令人印象深刻。 销售先放入折叠状态的山地自行车,然后是两个装满的露营物资箱。 最巧妙的是侧网兜的设计,把易碎品固定在后窗与货物之间,既安全又不占空间。 全部装满后,后视镜视野依然能看到车后情况。
驾驶座侧的操控区布局很讲究。 常用功能都保留实体按键,且按键表面做了防滑纹路处理。 方向盘加热有三档可调,最高档位开启后两分钟就能感受到温度。 换挡杆下方的镂空层足够放进女士的手提包,还预留了走线孔。
NVH表现超出预期。 在展厅内关闭所有车门后,外界人声交谈基本被隔绝。 销售启动车辆时,只有通过中控屏动画才知道电机已经开始工作。 站在车外听,压缩机工作的声音比家用空调外机还轻。
灯光系统的细节处理很到位。 门把手内的照明灯采用漫反射设计,夜晚不刺眼但足够照亮地面。 后备箱照明灯藏在侧壁凹槽里,避免直射眼睛。 最实用的是前门底部的迎宾灯,在黑暗停车场能清晰照亮周边两米范围。
二排座椅的电动调节按钮布局合理。 放在门板上的设计比座椅侧面的更顺手,盲操作时不会误触。 前后移动的行程足够长,即使调到最前位置,1.65米身高的乘客也能舒适乘坐。 头枕的4向调节可以完美支撑不同身高乘客的颈部。
充电接口的配置考虑周全。 全车共有6个Type-C接口,其中前排在无线充电板旁的两个支持数据传输。 后排接口旁都设计有防尘盖,不使用时能保持整洁。 最难得的是每个接口旁都有工作状态指示灯,充电时会有呼吸灯提示。
车窗升降的质感很高级。 采用双层级设计,轻按是点动,重按是一键升降。 天窗遮阳帘的开关过程中,电机噪音控制在40分贝以下。 后窗还配有原厂遮阳帘,手动拉取时的顺滑度堪比豪华品牌行政级轿车。
空调系统的智能模式很实用。 设置对人吹模式时,出风口叶片会自动偏转15度避开直吹。 开启自动模式后,系统会根据日照强度自动调节左右温差。 我注意到前挡除雾启动时,AC会自动开启且风量至少保持在三档。
音响系统的调校偏向人声表现。 试听蔡琴的《渡口》,前奏部分的鼓点下潜足够,人声部分特别清晰。 通过屏幕可以调节声场中心位置,移动到二排时音质衰减不明显。 顶棚位置还隐藏着两个高频单元,专门负责环绕声场。
智能钥匙的功能集成度很高。 除了常规的无钥匙进入,长按解锁键可以遥控开启所有车窗。 在停车场找不到车时,按寻车键会触发灯光闪烁且鸣笛两声。 钥匙的备用机械锁芯藏在底部,需要用指甲才能划开保护盖。
底盘护板的覆盖面积令人放心。 举升起来能看到电池组前部有额外防护板,一直延伸到前悬架位置。 护板表面有导流槽设计,既能降低风阻又方便清洗。 所有螺丝都采用防锈处理,边缘处还特意做了卷边防割手处理。
轮胎配置兼顾性能与舒适。 配套的马牌UC6系列轮胎带有隔音棉,实际行驶能降低3分贝左右的路噪。 轮毂造型虽然复杂,但清洗难度并不高,辐条间的空隙足够伸进标准洗车手套。 备胎槽内还标配了原厂充气泵与补胎液。
车机系统的操作逻辑很直观。 二级菜单最多只有三层,常用功能都能在三步内完成设置。 分屏显示时左右比例可以自由调节,导航与音乐界面同时显示互不干扰。 特别值得称赞的是语音识别能准确理解“打开右后窗一半”这样的复合指令。
驾驶辅助系统的提示方式很人性化。 车道保持启动时,方向盘施加的修正力非常轻柔。 跟车距离四档可调,最近档位在市区拥堵路段也很少被加塞。 全景影像的拼接效果自然,轮毂视角还能单独放大查看,路边停车时特别实用。
内饰材质的搭配颇具巧思。 中控台顶部是软性材质,中间过渡到皮革包裹,最后以金属饰条收边。 所有缝线间距保持一致,转弯处的针脚密度还会特意加密。 储物盒内部都采用植绒面料,放置小物件时不会产生异响。
安全带的设计也充满匠心。 前排安全带配有高度调节装置,最矮1.5米的乘客也能找到合适位置。 二排安全带卡扣特意加长3厘米,方便儿童安全座椅操作。 所有安全带在快速拉出时都会自动锁止,回收时的速度平缓顺滑。
灯光操作逻辑传统又智能。 保留实体旋钮的同时,自动大灯的灵敏度可以三级调节。 我试过从亮处突然进入地下车库,大灯开启延迟不到两秒。 回家照明功能可以设置15-60秒延时,照亮从车位到单元门的路径。
雨刮系统的设计亮点不少。 无骨雨刮与玻璃的贴合度很高,工作时的噪音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喷水嘴隐藏在引擎盖边缘,喷出的水幕均匀覆盖整个清扫区域。 间歇挡的灵敏度可以无级调节,应对不同雨量都很得体。
底盘通过性数据很实在。 空载状态下离地间隙有20厘米,电池组最低点还有额外护板保护。 接近角与离去角都超过同级别多数竞品,上标准路肩完全不用担心托底。 四驱版本还带有透明底盘功能,越野时能看清路面障碍。
充电接口的防护措施到位。 盖板关闭时有明显吸合感,防水橡胶圈厚度达到5毫米。 国标直流快充口兼容最新标准,理论上最高支持180kW充电功率。 交流慢充口配有状态指示灯,充电进度通过颜色变化就能判断。
随车工具的安排很讲究。 后备箱侧网里固定着反光背心和拖车钩,三角牌放在专属模具里避免晃动。 千斤顶顶举点有明显标记,操作空间足够使用标准扳手。 急救包内除了常规物品,还特别配备了破窗器和割刀。
空调滤芯的配置超出预期。 采用双滤芯设计,前置负责过滤PM10颗粒,后置专门对付PM2.5。 在展厅内开启最强净化模式,三分钟就能完成整车空气循环。 滤芯更换周期达到2年或3万公里,比多数竞品更长。
线控刹车系统的调校很成熟。 踏板初段留有适量虚位,城市跟车时不会频繁点头。 全力制动时ABS作动频率很高,踏板回弹力度适中。 动能回收与机械刹车的衔接自然,很难察觉模式切换的瞬间。
转向手感的建立特性讨喜。 低速状态下单手揉库毫不费力,速度上来后阻尼感线性增加。 运动模式下转向比会适当调快,车头响应更直接。 四种驾驶模式中,转向力度都会有细微差别,满足不同偏好需求。
底盘滤震表现富有高级感。 以20公里时速通过减速带时,悬架能有效控制余震。 连续颠簸路段车身姿态稳定,没有多余晃动。 快速过弯时侧倾控制在3度以内,给驾驶者足够信心。 经过井盖时的沉闷声响,说明隔音材料填充到位。
电池组的热管理相当智能。 直流快充时能听到散热系统启动的声音,但噪音控制在65分贝内。 预加热功能在零下环境自动激活,保证充电效率。 系统默认保留10%冗余电量,避免完全放空损伤电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