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老百姓过日子,现在聊起买车,十有八九都绕不开电动车。
续航够不够用、充电方不方便,这些问题估计是每个想买电动车的人心里的一个疙瘩。
就在大家还在为这些事儿操心的时候,汽车圈里突然传来一个大消息,一下子让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
2023年的时候,日本的日产汽车公司突然对外宣布,他们在全固态电池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计划在2028年就实现量产装车。
这个消息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电池要来了。
这种电池,能量密度是现在咱们用的锂电池的一倍,也就是说,同样大小的电池,能让车跑的里程翻一倍;充电速度快三倍,可能就是喝杯咖啡的功夫,车就能充满电。
这一下,可把全球的汽车行业都给震动了,尤其是咱们中国的车企,可以说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当时,咱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权威专家,中科院的欧阳明高院士就公开表示,全固态电池是全球汽车技术的下一个制高点,谁抢先了谁就掌握了未来,我们必须立刻行动,全力追赶。
那么问题就来了,日本这个在传统汽车领域称霸多年的老牌强国,凭借着起步更早、技术积累更深的优势,真能靠着这块“未来电池”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重新夺回在新能源时代失去的领先地位吗?
这背后,是一场关乎国家产业未来的激烈较量,咱们得好好捋一捋这其中的来龙去脉。
说实话,日产这个消息一出来,给咱们国内的感觉确实有点像“狼来了”。
毕竟在固态电池这个领域,日本,特别是丰田汽车,那是公认的“老玩家”。
人家从二十一世纪初就开始研究了,二十多年下来,手里攒了一千三百多项专利,技术储备深不见底。
早在2020年,丰田就已经造出了搭载固态电池的概念车,证明了技术的可行性。
所以,当他们的同行日产也宣布了明确的量产时间表时,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回日本人是动真格的了。
面对这样的挑战,中国的反应速度堪称典范。
国家层面迅速行动,2024年就投入了高达60亿元的巨额资金,牵头成立了一个固态电池产业的“国家队”,目的就是要把全国最顶尖的科研力量和企业资源整合到一起,集中力量攻克这个难关。
与此同时,咱们中国的车企们也没有丝毫懈怠。
大家心里都明白,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面对这样重大的技术变革,必须抱团取暖,合力攻坚。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幅非常壮观的合作景象:上海汽车这样的大集团,选择与技术新锐清陶能源强强联合;蔚来汽车这个造车新势力里的佼佼者,与拥有中科院背景的卫蓝新能源深度绑定;而像长安汽车这样的传统大厂,也找到了后起之秀太蓝新能源作为合作伙伴。
至于比亚迪和宁德时代这两位电池和整车领域的巨头,更是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他们一方面投入巨资进行自主研发,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寻找各种合作的可能性。
这一连串的动作,让整个中国的固态电池产业链瞬间被激活了。
原本大家觉得还很遥远的技术,一下子就变成了摆在眼前的任务。
结果就是,到了2025年,国内竟然有超过十家企业相继宣布,要把自家的固态电池量产时间定在2027年左右,这比日产公布的2028年还要早。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追赶了,而是摆出了一副要全面超越的架势。
那么,为什么起步更早、技术积累更雄厚的日本,反而在这场竞赛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呢?
问题就出在他们过去太成功了。
丰田的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在全球市场上所向披靡,为它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也支撑起了日本国内一个涉及五百多万就业人口的庞大产业链。
这个庞大的燃油车帝国,既是丰田的骄傲,也成了它转身的最大包袱。
这就好比一个武功高强的老师傅,他的一套祖传剑法练得出神入化,靠着这套剑法打遍天下无敌手。
现在突然有人跟他说,时代变了,大家都开始用枪了,你得赶紧把剑扔了,从头学起怎么用枪。
这位老师傅心里肯定会犯嘀咕,万一枪没学好,吃饭的家伙也丢了,那该怎么办?
丰田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所以我们看到,丰田的固态电池计划总是显得有些摇摆不定,量产时间从2027年提前到2026年,听起来很积极,但官方的说法总是充满了“争取”、“计划”这类不确定的词语,缺乏中国企业那种破釜沉舟的决心。
甚至连丰田的掌门人佐藤恒治都说出了“光靠电池也救不了日本汽车”这样略显悲观的话,这反映出他们内部对于未来路线的巨大焦虑和不确定性。
相比之下,中国的策略就显得灵活和务实得多。
如果说日本是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一条技术路线上,那就是性能最强但难度也最大的“硫化物”路线。
那么中国走的则是“多条腿走路”的策略,我们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这三条主要的技术路线,我们全都有布局。
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行业龙头在最前沿的硫化物路线上紧追不舍,确保我们不掉队;同时,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企业主攻的氧化物路线,生产条件相对没有那么苛刻,被认为是更容易实现产业化的路径;此外,还有企业在聚合物路线上进行探索。
这种全面开花的策略,大大增加了我们率先取得突破的概率。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2024年,比亚迪就已经展示了能量密度高达400Wh/kg的电池样品,这在技术上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而奇瑞汽车更是放出豪言,要在2026年就率先实现固态电池的装车应用,这个时间点,直接把日本的竞争对手甩在了身后。
从专利数量上看,这种赶超的趋势更加明显。
几年前,日本还占据着全球一半以上的固态电池专利,但到了2024年,仅中国一年申请的专利数量就达到了1.3万项,是日本的三倍之多。
说到底,这场竞赛的决胜关键,已经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技术了,更重要的是谁能率先把技术转化成市场上的产品。
而这恰恰是中国的最大优势。
截至2024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三千万辆,占据了全球总量的七成。
这个庞大的市场,就是我们最好的“试验田”。
一项新技术,哪怕还不够完美,也可以先在小范围内推广应用,通过海量的用户反馈和真实的行驶数据,来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技术。
这种“市场倒逼技术迭代”的模式,让我们的技术进步速度快得惊人。
反观日本,他们的国内电动车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缺乏这样大规模、快节奏的验证环境。
他们更习惯于在实验室里把技术打磨到近乎完美再推向市场,但在日新月异的新能源时代,这种慢节奏可能就会错失良机。
如今,在这条通往未来的固态电池赛道上,中国企业凭借着灵活的战略、庞大的市场和举国上下的决心,已经从一个追赶者,逐渐变成了领跑者。
究竟谁能笑到最后,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毫无疑问,天平的指针,正在向着我们这边倾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