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次去成都五环外的试驾场, тоже是周六下午,阳光还挺毒,空气有点闷,但车子停那儿,靠近树荫,倒还挺舒服。坐到智己LS6里,我手摸到方向盘那会儿,温度刚刚好,不是刚从太阳底下出来的烫手,也不冷得像冬天,挺贴心的。试驾之前,销售问我:你平常用车怎么惯?喜欢运动感多一点,还是家庭舒适?我当场一愣,心想,这问题有点套路,但也挺关键。
现场看了一下这个超级大五座的空间,尺寸4900多长,轴距两米九多,开到店里一对比,别说两个大人带孩子,三个人在后排也不会挤得难受。试了一下腿部空间,1米八的我,只是刚刚舒服的感觉,真的不用挤,共享靠背还支持零重力模式,这让我猜测这个座椅是不是用的航空材质?反正坐上去比我家那辆十几万的SUV舒服多了。
刚才翻了下我的笔记,发现副驾支持121度零重力,听起来像做太空舱那样,刚开始我以为有点浮夸,但试坐时,真的腰背感得到了缓解。还配备了15.6英寸的MiniLED娱乐屏,那彩色图标、细节都让我觉得很用心。说到这儿,我又想到是不是所有车型都做得这么丰富?只有高配版才有冰箱,这点让我有点失望,因为日常喝水、吃零食,放冰箱挺方便。
驾驶感受更让我惊喜,动力那块儿,不用多说,峰值500kW,扭矩800Nm,试驾时油门踩下去,几秒就有推背感。这种感觉,像是有人在背后推你一下,让我不由自主想到:要是真的把这个车开出来,觉得安全感能不能成长几倍?但我也意识到,实际上这个极速更多是高性能发动机的表现,日常用到的可能少,毕竟光是电费,每百公里成本我算过,大概在1.2元左右——这个心算也是体感,不算特别精确。
队友在旁边说:这车的动力跟长跑运动员一样,爆发力强,但你要是天生喜欢慢悠悠的,可能会觉得有点突兀。我倒觉得,灵蜥数字底盘让它的转向很精准,过弯时车身稳定得让我觉得挺可靠。尤其是在高速上,我试着踩下刹车,刹车距离还不到35米,算是挺合格的安全指标了。
技术上我还没怎么搞清楚到底怎么把自动避坑做到这么智能。大概是用的英伟达芯片+激光雷达,雨夜模式开启以后,能主动识别坑洼,避让得比我预想快。其实我挺好奇,这样的智能能力是不是还会误判?我对自动驾驶的担心总是来源于误判,怕哪天真遇到坑跳进去倒没那么简单。
空间这块我得提一嘴,车内得房率大约九成,座椅都很丰盈,尤其是后排那套贵妃椅。
说到它的安全做工,就像我观察到,车架用的钢材是中汽研认证的十纵十横结构,跟我家厂区里加班时那堆坚固的钢筋差不多,感觉挺结实。车内护乘评分也挺高,95.34%的得分来源于咱们平常不用太担心的静态安全。电池包的设计是不是相当于装在钢铁城堡里?我猜。高温防护用的那层气凝胶,能抵挡超过1000度高温十分钟——是我猜的,不一定。
这次开完试驾,我特别在意那个自带超充的点。听说不用充电时间太长,充一次能跑大半天,感觉像是给你装了个能量补给站在车里。确实如此,但我在想:要是真出远门,找超充桩还挺讲究的,那些快充站的分布比想象的要不够密。
你觉得怎么样?这里的空间,舒适感是不是都超过你的预期?我自己觉得,像这车,挺适合咱们这种要空间,也要科技感的家庭用户。既然冰箱只有高配版才配,那家庭用户会不会觉得有点不够诚意?反正我心里在纠结,要不要安排个试乘试驾,看看后排躺姿和冰箱的实际体验。
(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说实话,随便里面的细节设计,连空气质量检测的功能都还挺智能,觉得挺用心的。再加上,停车场的顶灯在晃,雨滴打在挡风玻璃上的噼啪声,感觉就像在一个沉浸式的小空间里。
——
这车的最大点,还是让我觉得用工细节真的有人在加班琢磨。你会不会觉得,受够了那些只看性能不看细节的大车?我心想,未来的车,不应该是挡着别人的眼光那样浮夸,而是用钢筋和气凝胶告诉你:安全和体验可以共存。问题是,这样的设计,要花多少钱?这其实又是一门技术的平衡门道。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好奇的事:整车的热管理效果,和电池耐高温的真正表现,到底差多远?我估计,厂家用了不少航空级材料,可能在整车的耐热、耐寒方面,都做出不少努力。这些技术到底是不是先进到可以不用担心夏天电池过热这样?我真不知道。
对了,最后一幕——停车场灯光忽明忽暗,就像它也在静静等待下一次冲刺。空气中带着出行的期待,还有那点点滴滴的细节,感觉未来的路,就在脚下这片迷蒙的光影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