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卖楼背后的生死时速
日产汽车计划以“售后回租”形式出售横滨总部大楼,预计回笼超1000亿日元(约50.3亿元),用于支付裁员、关厂等重组成本 。这一决策折射出其财务危机的严峻性:2024财年净亏损6709亿日元,创历史第三大亏损纪录,现金流几近枯竭 。从去年启动裁员1万人到如今追加至2万人,关闭全球7家工厂、削减100万辆产能,日产的“断臂”力度远超行业预期 。
二、深层危机:战略失误与转型迟缓
卖楼仅是表象,日产的困境源于多重积弊:
市场崩塌:中国连续多年销量下滑(2025年1月降幅达30%),全球市占率跌至“小数点化”边缘 ;
电动化滞后:相比中国车企的激进布局,日产e-POWER技术推进缓慢,产品迭代周期落后竞争对手两年 ;
战略摇摆:与本田合并谈判破裂暴露内耗,美国关税政策又添新堵,导致成本控制失效 。
三、争议与风险:短期解药还是慢性毒药?
尽管出售资产能快速补血,但争议随之而来:
售后回租成本:长期租赁费用可能抵消部分资金收益,且总部象征性资产流失或削弱品牌价值 ;
核心问题未解:裁员关厂虽降本,但产品力不足、品牌定位模糊等根本矛盾未触及,复苏缺乏持续动力 ;
行业警示:索尼2018年出售东京总部后仍陷转型泥潭,日产能否避免重蹈“卖楼—亏损—再卖资产”的恶性循环?
四、百年车企的生死抉择
日产的困局映射出传统车企转型的阵痛:当燃油车红利消退,电动化、智能化投入激增,任何战略迟疑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此次卖楼自救若成功,或可为行业提供“资产优化+战略重构”的参考样本;若失败,则可能成为“日本制造”衰落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从“技术日产”到“断臂求生”,日产的命运转折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存亡,更警示全球车企:在变革洪流中,唯有刀刃向内、直面矛盾,方能在生死局中杀出一条生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