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蓝谷五年亏三百亿,门店铺多销量却低,华为合作难解盈利困局

都说现在造车是个烧钱的游戏,北汽蓝谷这盘棋下得令人琢磨:营业收入九十五亿,乍一听很吓人,仔细看看净亏损二十三亿,这仿佛就是把钱往火里送。更扎心的是,五年下来,北汽蓝谷累计亏了三百亿,这得是多大的家底才能扛得住这几年不断“血亏”?有人可能要问,这么巨大的亏损,他们还打算怎么活下去?

如果说北汽蓝谷亏钱这事是独家新闻,那就抬举它了。现在整个新能源行业,谁不是“砸钱求增长”?但是,像北汽蓝谷这么大体量,这么久亏下去,门店一家接一家地开,销量又上不来,这确实让人看傻眼。不少人见了这种情况,第一个问题就是:靠华为合作,门店扩张,真的能救市吗?

华为入局汽车圈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家都希望能借着华为的品牌和技术把自己“拉上岸”。北汽蓝谷旗下的极狐和享界,都跟华为绑得挺紧。前者用上了华为的智驾和鸿蒙座舱,后者门店开到七百家,华为看起来像浑身都是“BUFF”的队友,可实际效果有点配不上这番阵仗。极狐上半年卖了五万五千台,享界连一万一千多台都不到。门店开的比便利店还多,销量却没跟上,这是不是有点像用高档酒店的阵仗卖早点?

大家都在讲,中国汽车进入了“淘汰赛”,谁能撑到最后谁就是王。现在这么一看,门店拼数量当然重要,但如果车卖不出去,终归是“自娱自乐”。更何况,这两年新车层出不穷,你翻翻手机,不能算的车都亮相过。消费者选车眼花缭乱,品牌方还在搞“直营店模式”,动不动就一个城市铺了几十家,最后发现顾客都去隔壁看别家的去了。享界目前只靠一个S9车型撑场面,虽说马上有S9T出来,能不能拯救销量,谁也说不好。

再说行业环境。今年连奔驰这样的传统豪强都撑不住了,国内市场压力空前。大家都在说,卷价格、卷配置、卷门店,最后真卷的不是企业,是投资人的钱。看北汽蓝谷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超八成,把账本翻出来,不出意外,未来几年可能还要亏。那问题来了:整个车圈都在玩生死时速,为什么会有人坚持做这种亏本买卖?

有人说,新能源是一个未来场,这个市场足够大,坐着等收获就行。这话说对了一半:确实谁也不敢说几年后不会有逆转,电车新时代真正到来,有人翻身做老大。但那是“未来场”,不是“忽悠场”。现在比的是续航、智能化、品牌力、价格战、渠道渗透,光有一块“华为合作”的牌子,消费者可不会买账。说到底,车是要能用,价格要合理,体验得舒服,再怎么吹合作,没人掏钱也白搭。

你看极狐,搭载华为智驾也好,门店开到三百多家也罢,真正跑量的关键还是车本身有没有竞争力。极狐和享界的销售模式其实挺尴尬,一个是“一半直营一半授权”,一个是连直营都过度堆砌了,门店爆棚却没把客户拉进来。这是不是在问自己:我开那么多门店到底是为了什么?撑面子?做流量?还是给投资人看?要是销量不跟上,门店本身就是空耗资源,反倒拖累了企业。

大家都在谈“汽车行业洗牌”,其实中国车市一直是用户说了算。早些年靠低价冲市场,现在靠“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圈粉。车市有了很新鲜的变化,用户更懂车了,也更挑了。你不能像原来打价战,靠贴补把车往外推。现在消费者看的是基础体验和品牌认可度,不是“谁跟华为绑定得紧”。怎么看都是一场硬仗。

但问题又来了,如果一直亏下去,是不是该“止损”呢?有人劝北汽蓝谷收缩战线,砍掉亏损大的门店,集中资源打爆款。但你看他们的打法,好像还准备越做越大。这种“收入增加,亏损减少”的表象,总给人一种错觉:是不是快要赢了?可你细品,负债高企,烧钱现状,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丢盔卸甲,很危险。企业总是对未来满怀希望,但亏了这么多年,信心会不会被消磨光了?团队还够不够坚韧?估值还能撑多久?这都是问号。

北汽蓝谷五年亏三百亿,门店铺多销量却低,华为合作难解盈利困局-有驾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享界只卖一款车,门店却铺天盖地?说白了,是赌产品力和未来。一个爆款撑起一家公司,这种好事不是没有发生过。但也可能“押错宝”,反而拖累全局。享界的S9,定位高端,自主品牌想在这个领域打脸特斯拉和BBA,现实却很骨感。这年头不是你开家店就有客人进门,消费者更看重“体验”和“溢价”。可能你车子再好、科技再新,别人觉得没必要买单,那门店开的再大也没用。你信自己的品牌故事,外面可能不认账。

实际上,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都在高速变化。补贴政策变了,电池技术升级了,外部环境也在收缩。合资品牌、大厂自主、造车新势力你追我赶,北汽蓝谷这队伍能不能跑到最后,谁也不敢保证。眼下这种“规模为王”的思路,放到新能源车上,多开门店不如多造好车。渠道和产品不是二选一,谁把握住本质谁就赢。盲目扩张,等于给自己挖坑。市场选的是性价比高、体验好的品牌,不是谁门店多。

连奔驰都活不好了,北汽蓝谷还找不到盈利路径,这难道不是个挺现实的警钟吗?汽车市场不是“有流量就有销量”,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消费者不是傻子,车好才掏钱,体验差谁理你?这种深度亏损模式,最后就变成一场自我消耗。如果老是拿“未来市场空间”忽悠,结果是高负债、低利润,嘴上说好,身体扛不住,迟早要现原形。

问题又绕回来了,他们下一步怎么走?继续跟华为死磕技术联合,还是转型精简产品、谨慎开店?是继续“赌爆款”,还是收缩战线、谋求盈利?其实很难有定论。但如果不调整战略,继续盲目扩张,十有八九是个烂尾结局。中国车市给过很多机会,但也淘汰了无数品牌。冲一波门店数量不是答案,真本事还是要靠产品和运营,不然亏损会变成企业的黑洞。

北汽蓝谷五年亏三百亿,门店铺多销量却低,华为合作难解盈利困局-有驾

你说极狐、享界之后会不会爆发增长?你说资产负债率上了八成还能不能翻身?你说继续押注华为能不能带来奇迹?这些都是实时的选择题,没有“标准答案”。唯一确定的是,消费者不会被故事感动,他们只在乎车的真实体验和性价比。北汽蓝谷要活下来,得把握竞争本质,跳出烧钱怪圈。否则无论跟谁合作,无论门店开多少,都可能只是表面文章。

北汽蓝谷五年亏三百亿,门店铺多销量却低,华为合作难解盈利困局-有驾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你买车的时候,会被“华为合作”吸引吗?会被门店数量打动吗?还是只看硬实力,评定性价比?车圈的胜负手到底是什么?产品力、品牌力、还是渠道?欢迎大家自问一下。真正能破局的,一定是找对路子的那一拨人。企业不醒,市场自然帮他醒。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