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节目把镜头对准了江苏南京,长安马自达南京超级工厂还没来得及擦擦机器,结果全国人民都看着了。不光如此,节目组还分了两队,一边跑车间,一边上高原,直奔西藏丙察察的“勇士之路”。在南京工厂,新能源车型EZ-60的每一块车身、每一道焊缝都被怼到大屏幕上;在西藏高原,EZ-60还得接受碰撞、翻滚、浸水,一顿全家桶极限安全测试。这么一通操作,告诉大家:造车这事,不只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合资车厂能不能只做“安装工”,拿着外来的生产线混日子?这几年,大家都在琢磨怎么解锁下一个阶段。以前总是“以市场换技术”,发展到今天,中国自己搞的智能制造,已经玩得明明白白,现在想的是“我们是不是能输出点啥”。南京工厂这波表现,算是给合资模式加了点新花样。
这个工厂不是“到点下班”,焊装、冲压、涂装、总装四大车间统统一视同仁,不管你是手动还是全自动,统统得过质量这一关。比如,冲压那边,什么“百万级曲面”,技术大拿们关注的是“能不能掐准参数”。你以为堆设备等于高技术?错。光有设备不够,玩的是精准控制。精度不行,风阻大,造型打折,最后小到一块铁皮都是钱砸出来的。焊装号称800多台机器人齐上阵,但和别家比,这只是起步。为了整好EZ-60风道的焊接,直接砸两亿升级,单搞D柱风道还得再加五千万。花大钱搞难题,这气势,明明是“规模化”冲着“精细化”转弯。
再瞧涂装,别觉得汽车喷的漆哪都一样,南京工厂玩“湿碰湿”,三层喷下来,色漆的厚度能给你控到正负2微米以内,反正比你头发丝还薄。最后总装车间,八种车型混一起,不乱,零件装错的概率直接给你拉到零——在“花里胡哨”应对多样需求这一块儿,这工厂把“柔性生产”吃得死死的。
眼下大家都在讲“中国制造2025”,可手上一堆未来概念,说到底还得看谁的产品能在全球打通关。南京工厂的意思很清楚——马自达的标准我们照做,中国的智造也吃得下来,互换DNA,东西方扎堆干票大的。你说拿别人的生产线照猫画虎?那是刚进门时候的玩法。想承载全球标准,还得长年累月存技术,带人带心一锅炖。
行业里也有新势力玩“卖点”,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吹得天花乱坠。可有些新势力还真就“只做表面功夫”,基础制造功底弱。老实说,精度、工艺扎实,这才是打天下的底牌。南京工厂的风气,是用实打实的制造细节把大话变实话。
安全问题从来是汽车绕不开的坎。这几年,新能源汽车就像菜市场里的红烧肉,谁都挤着买,但一出事,烧的是自己的锅。以前安全测试都在实验室玩花活,现在长安马自达直接把EZ-60拉到丙察察,让它在烂路、河水、大石头的夹缝里滚一圈。不是自信能过,是有底气让全国人都能看见“我们不是唬人的”。
技术参数这块,EZ-60敢于把7横5纵的“笼式铠甲”结构、86.5%的高强钢比例、27.45%的热成型钢放在台面上说话。在行业里,这些数据已经很能打了。敢放到极限环境晒,这不是搞作秀,是打破“闭门造车”的模式。电池系统多达八层防护,国标和欧标提前两年满足,提前卡位。谁都明白新能源汽车安全越玩越高端,光靠补漏是没戏的,提前准备才是王道。
拉出来比,实验室里的数据当然要有,现实场景真敢公开测试,才算得上给消费者吃了定心丸。你说广告吹得再响,不如在高原上摔一圈让人看了放心。
再回来聊聊合资模式的大变脸。过去,合资厂就是三件事:造车、卖车、听外方安排。自主研发?那是外方的“独门暗器”。到现在这一步,南京工厂这是把中国的制造能力和马自达的全球标准全搅合到一起,不光会装,还会琢磨,还能反推、提需求。这等于说,从“照搬”到“共建”,谁能看出门道。
你去看每一道工序,其实都是全球标准加中国智造。高精度的冲压线、自动化的机器人、涂装环节的难度、总装车间的混线灵活度,全拿得出手。不光如此,系统还能继续升级,不死板,人活一口气,工厂靠持续进化。
今后合资怎么活下去,南京工厂这套法子值得同行琢磨。新势力把舆论搞得天翻地覆、老牌合资表面波澜不惊,其实都是在琢磨谁给自己上把锁——是抱团啃老?还是自力更生?眼下产业转型没退路,技术叠加能力输出,或许才是下一个牌桌的万能钥匙。
很多厂一着急,价格战、配置战一上来,大家都快变成挖煤工了,挖低价,拼配置,搞得利润见底。其实,消费者认的不是单纯的“堆料”,而是看你这车到底值不值票价。EZ-60的定价,在中型SUV里肯定够杀伤力,但长安马自达没把低价当做唯一利器,更愿意让大家看到“性价比=品质+实力+安全”打包带走。超级工厂保底,极限测试加码,消费信心咣咣往上涨,比谁都来得爽快。
再说一遍,“价值竞争”比“价格内卷”靠谱多了。行业卷得太狠,只会恶性循环,大家都进了死胡同。过度拼价格的结果,是产品无趣、创新变瘸腿,溢价能力全靠扎堆送配置。其实,路走得稳一点,通过体系和产品实力让品牌站住脚,反而更容易走出去。眼下中国车企都喊着“出海”,但在国际上立住脚不单靠低价。眼瞧着,长安马自达凭合资智造这张新牌,带着中国智能制造闯国外,是实打实给出路子了。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传统车企虽然有包袱,但底子厚。制造体系、供应链这些说起来不起眼,可真要整合了,比新势力还能抗。转型不是推倒重来,更是“旧瓶装新酒”,核心在于用好自己的积累,再加上智能化、电动化的新武器,一步步扎牢价值竞争这条线。


南京工厂一边挖工艺极限,一边跑高原干测试,长安马自达着实跑了条新路。这么干,当然不容易,复制的难度大,可它打开了思路。行业到底怎么升级,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谁都得拿真本事秀肌肉。长安马自达选择沉下心琢磨技艺,不追爆款,不蹭风口,踏踏实实磨产品。合资企业不是没未来,而是看你会不会两条腿走路,双方各拿特长,搭上中国智造的快车,环球大舞台说走就走。
说到底,长安马自达这路子不是给自己争光,更给中国汽车产业打了样。不求短期名头,不贪眼前小利,真金白银砸工艺,脚踏实地打品牌,走出去不是靠怕谁,而是让人家也想学一手。
谁说老字号不能翻身?只要脑筋转得快,方向抓得准,合资企业照样能在浪潮中卷出大花来。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