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一个事儿,真是让我有点吃惊。日产这回是真下狠手了,一口气裁了两万人,连车上一个头枕都要重新设计来省钱。你说这事儿刺激不刺激?咱们平时买车,总想着配置越多越好,座椅带按摩、香氛系统、激光大灯,恨不得把飞机头等舱搬进车里。可日产倒好,反其道而行之,开始“断舍离”,主打一个降本增效。这操作,到底是“精打细算”还是“抠门到家”?是“明智之举”还是“自断臂膀”?今天咱就来唠唠,这日产的“成本沙皇”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先说说这背景。日产这几年日子其实不太好过,全球车市卷得飞起,电动化转型又砸钱如流水,利润空间被压得死死的。这时候,公司来了个“成本沙皇”——新CEO内田诚,上来就放话:“不赚钱的业务,一个不留!”这话听着就狠,结果呢?裁员2万、关闭工厂、砍掉不赚钱的车型,甚至连车内头枕这种“小零件”都要重新设计,目的就一个:省!钱! 你可能会问,一个头枕能省几个钱?别小看,日产算过一笔账,光是优化头枕结构,每辆车能省下几十块,一年几百万台车,那就是上亿日元。积少成多,这波操作,确实“支棱起来”了。
那这“抠门”省下来的钱,花到哪儿去了?答案是:核心技术和电动化。日产没把钱砸在花里胡哨的配置上,而是死磕“三电技术”。比如他们的e-POWER混动系统,听着像纯电,其实是靠发动机发电,驱动电机干活,市区油耗能干到4L/100km,比很多混动车还低。这技术,你说香不香?再看纯电的Ariya,虽然销量没爆,但平台、电池管理都下了功夫,续航扎实,冬天不“打折”太狠。所以说,日产这波“断舍离”,不是真穷了,而是把钱花在刀刃上,把核心竞争力“顶呱呱”地提上来。
咱们再来看看车本身。以日产轩逸为例,这车可是常年霸榜销量榜的“国民神车”。你坐进去,第一感觉是啥?舒服!座椅像“大沙发”,坐一天都不累。但这车有激光大灯吗?没有。有AR-HUD吗?没有。连中控屏都是祖传款式,用起来有点“老咕噜棒子”。可它为啥卖得好?因为省心、省油、空间大,三大刚需全满足了。百公里油耗5L出头,家用绰绰有余。你看,日产这思路很清晰:不搞“车界网红”那一套,专攻实用派。你说它没科技感?确实。但你要的是天天通勤不闹心,它还真没让你失望。
那对比一下对手,情况就更有趣了。先看丰田卡罗拉,同样是“买菜车”王者,卡罗拉走的是“均衡”路线。TNGA架构让操控比以前强了不少,L2级辅助驾驶全系标配,安全性没得说。但你要说它哪点特别突出?好像也没有。内饰塑料感强,动力肉得一批,百公里加速要10秒开外,超个车都得提前半小时打灯。相比之下,轩逸虽然科技配置少点,但舒适性这块,走路摇头晃脑,真不是吹的。
再看比亚迪秦PLUS DM-i,这可真是“打脸”传统合资的一把好手。插电混动,亏电油耗也才3.8L,一箱油能跑1200公里,直接把“燃油经济性”拉到新高度。价格还杀得狠,起售价比轩逸低一大截。你说日产这会儿才想起来降本,是不是有点“跌冒烟了”?但话说回来,秦PLUS的底盘质感、隔音水平,跟轩逸比还是差一截。高速上,秦PLUS有点“飘”,轩逸反而稳当。所以,便宜是真便宜,但质感也得掂量掂量。
还有个狠角色——特斯拉Model 3。这车简直就是“出片利器”,溜背造型、无框车门,开出去回头率“上桌第一个动筷”。百公里加速3.3秒,妥妥的“驾驶玩具”。可你要真买回家,可能就“劝退”了。后排座椅硬得像板凳,过个减速带全家“气的蹦起来”。内饰?一个屏幕打天下,极简到“性冷淡”。你要的是极致性能和科技感,它给得足足的;你要的是家用舒适,那可能就得“上头”一阵子,然后默默后悔。
所以你看,日产这波“精简头枕”的操作,其实是在回归本源。它不跟你拼配置堆料,也不搞“装逼利器”那一套,而是把钱用在提升核心体验上。舒适性、可靠性、燃油经济性,这几样看似普通,却是大多数家庭用户最在乎的。你想要激光大灯?行,但可能得加两万块。可日产说:我宁愿把这两万块省下来,给你一张更舒服的座椅,或者一套更稳的悬挂系统。
这年头,车企都在拼命“内卷”,配置越堆越高,价格越杀越低。可日产反其道而行,像个“成本沙皇”一样,把每个零件都掰开揉碎了算账。你说它保守?可能吧。但换个角度看,它是不是更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做“车界网红”,只做“靠谱伙伴”,这何尝不是一种清醒?
所以问题来了:面对这样一台“抠门”但实在的日产,你会考虑购买吗?
如果是你,你会选堆配置的“网红车”,还是选日产这种“真香”的实用派?
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