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遥遥领先还是刚刚起步?国产固态电池宣布装车已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1500公里等创新突破令人期待
你知道吗?其实固态电池的消息已经传了八年多了。去年我还在车展上瞥见过一块原型,线上的技术论坛又一次热闹非凡。但真正让人感触的,还是今年看到的几条新闻。国轩高科合肥总部,去年10月拿出一块金石全固态电池,直接装到一辆奇瑞星纪元里。那只仪表盘亮起1500 km续航数字的瞬间,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这得多牛?工厂工程师还语气很平淡:八年了,总算没打水漂。
说实话,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别逗了,这不就是天方夜谭?三十亿投资,烧了八年,终于出成果,算不算拼死一搏的类型?这块似乎真是终于来了的节奏。也许,大家都在等固态料实现量产的好消息。
(这段先按下不表)
——
不只是国轩在努力。广汽埃安的事也挺让人惊讶。一块硫化物固态包裹的电池,插在-30°C冰柜里反复针刺三次,居然没冒烟没着火——视频一出,集团内部都炸开了锅。董事长当场就发红包:今晚全员加鸡腿。你说奇怪不奇怪?这种实验有多科学我不太懂,但现场数据很实在。一辆车跑了三万公里,电池容量衰减不超过3%,充电从20%满速到80%,只花了7分32秒。
这个事儿让我想起一件事。去年夏天,宁德时代的曾毓群就曾说过:液态电池到极致就是死路。他强调固态的必要性,也推动了国内研发。合肥政府也连夜批地,建了个0.2GWh中试线,国产化率达100%,良品率高达90%。据说电池成本从5元/Wh降到2.3元/Wh,这意味着一辆新能源车可以少溢价12万,原料成本变低,动力性能提升,市场潜力就像一只慢慢张开的口。
你得知道:目前只有少部分公司在跑日程。去年夏天,宁德提出来,固态电池的走量还得等2026、2027年。国内出货量都还在不到0.5GWh的范畴。硫化物电解质的成本太高,搭载车型起码得50万起步,才刚够车厂赚点利润。
说到这里,我又在想,半固态电池真能满足市场吗?这种电池含10%的液态电解液,既保留了能量密度,又能控制成本。它的能量密度估算在360Wh/kg,续航跑过1000公里,2026年会像个爆款,走入20万级的车型中。
——
谈到快充,这也是个大问题。4倍以上的快充(比如十分钟充电到一百五十公里),会对充电桩技术提出更高要求。新规里还提到,2026年起,国标要求:电池零热失控,也就是说,不能在充电时甩出爆炸新闻。上海、深圳也都给固态产线补贴,最高5000万。你不觉得,就像给一辆超级跑车装个金碗一样,是不是成本都要飞起一大截?
我倒是想问问:你们觉得,普通消费者会愿意为这新鲜玩意买单吗?我觉得这个答案还挺难说的。用我平时的假设:一辆车,百公里成本大概是0.4元(含维护、油电分摊、税费),每年跑两万公里,纯粹电费纯粹算,少说也得八千多。固态电池如果能让电池成本降低一半,续航还能从1000公里提升到1500公里,这样一想,也许挺划算?副作用是新技术的溢价——充电桩的升级和电池的价格。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充电快不快其实也没那么绝对。大概,市面上的快充设备,每小时充到300公里续航是挺常见的。十分钟充满,实际也得快充、充电桩都得到普及,这也是个资源投入的事。有的朋友还说:你别只盯着续航,还得看看维修、保养是不是方便。但我觉得:技术发展到固态,除了续航,还在解决安全和快充两个根本性问题。
——
说一堆好像很远的事,但其实你知道吗?它就在我身边——我每天都在看车、修车、和车主聊。从一些修理工口中,我知道车子快到年底,很多客户都开始关心续航能不能再长点。一位师傅说:现在最好的车,能跑到400-500公里就算行了,谁还愿意多花几万去买个续航上千的?但我也遇过坚持追求1500公里续航的车主,尤其是一些通勤狂魔。他们宁愿多等三年,也要等到技术成熟后买看似未来感爆棚的东西。
想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新能源车的其实还是拼性价比。就像你买手机,不可能只看拍照多好,还得考虑价格、续航、保值和维修。固态和半固态电池的发展,也是同理。
(这段先按下不表)
还是那句话吧:这些技术会不会大规模推广,还得看实操能做到什么程度。国内市场里,续航1500公里和快速充电的硬核需求,是不是会像买房一样成为刚需?这个问题,其实我还真没答案。
偶尔我也会想:未来的电动汽车,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贴地。每次看到一堆新芯片、新材料、一场场测试结果,心里都忍不住琢磨:到底还要等多久,那天能像我们开油车一样,轻松拥有一台能跑一万公里,充电10分钟的车呢?
我在想:你们觉得,会比这个更慢还是快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