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6点的233路公交,装着满车菜香出发了。
车厢里,菜筐挨着小拖车,泥土混着青菜味直往人鼻子里钻。
“当季绿叶菜难存,当天不卖就烂地里。”桐木村的周大娘攥着菜篮直念叨。
去年前,她得挑着菜挤8米小车,菜筐占地方,总怕乘客抱怨。
现在换了10米大车,车厢中部专门腾了块地,菜筐码得稳,菜农心也稳。
“6点上车,10点就能空筐回家。
”周大娘老伴把菜筐摆好,找了个座位眯眼打盹。
22公里路程,1小时车程,终点站麓云路地铁站旁,就是梅溪湖最大的生鲜市场。
驾驶员帮着搬货时说:“早班车现在优先保,菜农卖完菜,咱还得赶紧清车厢。
”
去年起,长沙公交集团把233路车型换大,就为让菜筐有地儿搁。
“一上午百把块,比蹲家里强。”周大娘掰着手指头算,“活动筋骨,还能和老姐妹唠嗑。
”
这趟车,早不是普通公交——田间摘的菜,跟着它进了城;城里的烟火气,顺着它回了村。
2022年长沙开通“村村通”公交,交通运输的甜头,从城里往乡下淌。
数据摆着:全市城乡公交超200条,85%的客运车公交化,90%是新能源车。
有人问:“就为卖菜专门调车,值不值?
”
您看周大娘脸上的笑,看菜筐里沾着露水的青菜,看市场里挑菜的市民——值不值,答案明摆着。
可也有人愁:要是遇到阴雨天,菜更难存,公交能加趟吗?
或者,其他种水果、养鸡蛋的村民,啥时候也能有自己的“农货公交”?
这事儿,得看政策咋跟进,也得看咱老百姓咋提需求。
“公交通了,日子活泛了。”村里老人说,“以前进城卖菜像闯关,现在像赶早集。”
城乡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就差一趟公交的温度。
您家乡有这样的便民公交吗?
有的话,评论区聊聊咋方便;没的话,也说说您盼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