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老百姓身边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尤其是在汽车圈里,那动静可真不小。
您可能听说了,那个意大利的超豪华品牌玛莎拉蒂,就是车头有个三叉戟,听着就感觉离我们普通人生活很远的那个牌子,它旗下的一款纯电动SUV,名叫Grecale Folgore,官方标价快九十万,结果一转眼,有些经销商直接喊出了三十五万多的价格。
这一来一回,差了五十多万,这钱都够在不少地方再买套小房子的首付了。
这事儿一出来,大家就议论纷纷,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吗?
怎么一下子就自降身价,跑来跟咱们国产的小米、理想、问界这些三四十万的车抢市场了呢?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让这些曾经昂着头的传统豪车,如今不得不低下头来搞“大甩卖”?
其实,玛莎拉蒂这波操作并不是个例,它只是掀开了整个传统豪华车市场正在经历的一场剧变的一角。
放眼整个车市,从去年到今年,降价的声音就没停过。
以前觉得遥不可及的一些豪华品牌,现在价格变得亲民多了。
比如美国的凯迪拉克,XT4这款SUV的入门版,价格已经降到了十五六万的水平;英国的捷豹,XEL这款轿车甚至推出了限时十五万多的版本,比指导价便宜了十七万多,这优惠力度,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就连大家最熟悉的“BBA”,也就是宝马、奔驰、奥迪,也顶不住压力了。
据说有些地方,奥迪和奔驰的优惠幅度能达到三成半以上,这意味着一百万的车,六十五万就能开走。
这么一算,像奥迪A4L、奔驰C级这些车,办下来可能也就二十多万,跟很多普通合资品牌的主力车型价格都差不多了。
按理说,价格降了这么多,买的人应该更多才对,可奇怪的是,销量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涨上来。
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宝马、奔驰、奥迪在中国的销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宝马从去年同期的近五十万辆掉到了四十三万多辆,奔驰更是从四十八万多辆跌到了三十八万多辆。
就连更顶级的保时捷,去年的销量也下滑了快三成。
这股寒风吹到咱们身边的实体店,感觉就更真切了。
在郑州,一家开了多年的林肯4S店,前段时间悄无声息地就关门了,招牌都拆得干干净净。
还有一家奔驰4S店,最近被厂家取消了卖新车的资格,只能做做售后维修了。
店里的销售人员私下里也说实话,主要就是因为新能源车卖得太差,厂家有任务指标,他们远远达不到。
他还很无奈地举例子,说现在奔驰E级优惠下来都不到四十万了,比去年便宜了八万多,可很多来看车的顾客,转身就去隔壁的华为主导的问界店里看M9了。
顾客们觉得,虽然奔驰的牌子响,但车里的智能化体验,比如那个大屏幕、语音控制、自动驾驶辅助之类的,跟国产新势力一比,差距太明显了,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产品。
这就说到了问题的根源上。
一边是传统豪华车门可罗雀,靠着“跳楼价”苦苦支撑;另一边,却是国产新势力的门店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华为鸿蒙智行的店里,周末看车的人能排起长队,试驾车都得循环跑才能应付过来。
销售顾问说,很多顾客就是从BBA那边转过来的。
有个开宝马X3的车主,来店里体验了一下问界M9,当场就决定换车。
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说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在郑州路况复杂的北龙湖隧道里,比他那台宝马的辅助驾驶系统要稳当、靠谱得多,而且车里的鸿蒙系统还能直接控制家里的华为智能家居,这种无缝连接的体验,是传统豪华车给不了的。
这种感觉,就像你用惯了最新的智能手机,再让你回头去用十年前的老款手机,即便那个老手机牌子再响亮,你也会觉得哪哪都不方便。
那么,咱们国产车和这些传统豪华车,到底差在哪了?
这个差距,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牌子、一个发动机那么简单了,而是一个全方位的“代际差距”。
首先就是车内的智能化体验。
你坐进现在的国产高端新能源车,比如问界M9或者理想L9,第一感觉就是科技感爆棚。
中控台上一整块超大的屏幕,清晰度和流畅度都跟高端平板电脑一样,车机芯片的运算能力非常强,你点什么、说什么,它都能立刻反应。
而且语音助手也特别聪明,你不用说“打开空调”,直接说“我有点热”,它就能明白你的意思,还能识别不同位置乘客的指令,甚至能跟你聊聊天。
相比之下,很多传统豪华车的车机系统就显得“老气横秋”,屏幕不大,反应也慢半拍,语音识别只能听懂一些最基础的命令,操作起来菜单一层套一层,开车的时候想调个功能,还得低头找半天,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其次是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的差距。
这几年,咱们国家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发展得非常快。
国产高端车型上,装备好几个激光雷达、十几个高清摄像头已经成了标配,这些硬件就像给车装上了360度无死角的“眼睛”,能把周围的路况看得清清楚楚。
有了这些硬件基础,像在高速上自动巡航、自动变道,在拥堵路段跟车行驶,甚至在一些开放的城市道路上实现领航辅助驾驶,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更厉害的是,这些功能还能通过网络不断升级,就像手机更新系统一样,每隔一两个月,你的车可能就多了一些新功能,体验变得更好。
而传统豪华品牌在这方面就显得比较保守,很多高级辅助驾驶功能要么需要花很多钱选装,要么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很慢,往往一两年才有一次大更新,很难跟上中国复杂路况和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
最后,在最基础的车辆硬件和舒适性配置上,国产车也实现了反超。
因为是从零开始专为电动车设计的平台,所以车内空间利用率更高,坐进去感觉特别宽敞。
电池技术也是我们国家的强项,宁可时代、比亚迪的电池,在安全性和续航里程上都是世界顶尖水平。
很多车型还用上了800V高压快充技术,充电十分钟就能增加三四百公里的续航,基本解决了大家的里程焦虑。
在舒适性上,国产车更是把“料”堆到了极致。
以前在BBA上得顶配或者花大价钱选装的Nappa真皮座椅、座椅通风加热按摩、空气悬架等等,现在在很多三十多万的国产车上都成了标配。
这种实实在在的配置和体验提升,让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花同样的钱,买国产车能得到更多、更好的东西。
正是因为产品力的全面领先,市场的天平才发生了倾斜。
数据显示,理想汽车去年的销量已经突破了五十万辆,仅次于BBA;问界品牌的销量更是增长了近三倍。
在三十万元以上的高端新能源车市场,我们自主品牌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了六成。
甚至在百万元级别的超豪华市场,比亚迪的仰望U8也凭借着原地掉头等独特技术,成功地在被国外品牌垄断多年的市场里站稳了脚跟。
这说明,中国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大家不再只迷信那个车标,而是更看重车辆本身的技术实力、使用体验和整体价值。
传统豪华品牌如果还只是停留在降价促销,而不从根本上解决产品智能化落后、本土化体验不足的问题,想留住现在这批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消费者,恐怕会越来越难。
全部评论 (0)